扫一扫  加微信
发挥首善作用,文体旅多元协同塑造运河IP
2024-03-22 09:4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汤月琴

大运河北京段作为大运河最北段流域、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不仅连接了北京与周边地区,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北京市始终秉持首善标准,发挥首善作用,通过举办一系列多部门联动、形式各异的运河体育活动,有力推动了大运河北京段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大运河沿岸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北京段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已然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支点,充分展现了其在体育文化凝聚、区域辐射、创新引领以及体育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的显著作用。

丰富平台抓手,生动展现大运河文化魅力

“运河+体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旨在全面统筹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作为北京段大运河流域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通州区政府、通州区体育局按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要求,接连主办或承办了诸多融合“运河+体育”元素的文化产业赛事与休闲产业活动。如,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览、“大运河之夜”北京城市副中心夜跑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大运河北京段的引领力,也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平台,深刻展现了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运河+”“体育+”“文旅+”多样态打造IP。为了进一步丰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北京市在举办体育文化产业活动时,将运河、体育、文化和旅游等元素充分融合,打造出了“运河+”“体育+”“文旅+”的多样态IP,涵盖了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文化活动、非遗展览、艺术展演以及文旅体验等多个方面。例如,在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等部门主办的大运河徒步嘉年华、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和高校1+1半程马拉松接力赛等赛事,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举办的“一城三带——流动的博物馆”“寻找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大运河)”等非遗展览和艺术展演,让市民和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的运河音乐会、运河文化时尚大赏等文旅体验活动,进一步展现了大运河文化带的独特魅力。在多部门联动、多样态塑造的综合性运河文化品牌推广与宣传中,不仅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得到了充分展示,国内体育事业发展、国内外运河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得到有效深化和提升。

畅通机制渠道,充分挖掘运河文体特质

跨区域合作机制不畅。由于大运河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共保机制还不尽完善,大运河北京段与沿线其他地区的文体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割裂、整合不足、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等短板。机制不畅不仅阻碍了大运河沿线各地之间的有效合作,也在无形中制约了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推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尽管国家层面和沿线不少地区已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领导小组,但其在体育领域尚未发挥出关键作用。

体育非遗项目的平衡性融合性发展欠佳。尽管大运河北京段拥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非遗项目,但项目间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接纳度差异显著。部分具有表演性和健身性的项目,如太极拳、象棋等,得到了较好的市场推广和群众认可。但还有很多其他项目由于宣传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原因,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

彰显首善效应,示范引领区域协同共建

加快建设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为更好推动大运河北京段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建议强化与沿线其他省市的交流对接,共同致力于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区域文化资源的协同开发。牵头制定并推动实施统一标准,在全面加强大运河沿岸的体育文化保护的发展实践中,真正凸显出北京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全民健身的良好风貌,进一步带动周边区域的综合发展。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合作机制,联合沿线八省市共同推动大运河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升级世界运河城市联动机制,深化国内外运河沿线地区的联合推介、体育活动组织、体育非遗项目交流以及文旅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在世界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扩大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精准施策,促进体育非遗项目平衡融合发展。体育非遗项目平衡融合发展需要精准施策。首先,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现有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评估应涵盖项目的特点、市场需求、传承状况等多个维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二是统筹规划大运河北京段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将体育非遗项目纳入其中,聚力推动体育非遗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加强体育非遗项目与互联网、新媒体、会展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探索体育非遗新的展示和体验方式,适时用好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体育非遗项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