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融合发展引擎
2024-03-22 09:3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秋梦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已成为全省体育文化产业集聚之地,体育文化产业化趋势愈加明显,产业资源要素条件优越,吸引大量优势体育文化产业进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推进大运河江苏段体育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传承千年运河文脉的基础上,培育富有大运河江苏段特色的新型体育文化产业,有助于更好保护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拉动沿线城市体育文化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创新产业生态,让大运河成为流向未来的幸福河、致富河、文化河。

体旅文商融合打造多业态消费场景

产业环境逐渐优化。一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内外部发展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省相继出台体育产业政策20多项,将体育文化产业列为江苏大运河文旅产业投资联盟的重点项目,安排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96亿元、扶持相关产业项目571个。另一方面,软硬件设施正持续改善。近年来,省内大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加大对体育文化设施投入,已建成特色体育公园近1200座,文体空间逐渐拓展、功能不断完善。

产业体系逐渐成型。江苏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启动实施八项行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大运河沿线体育文化产业日益细分、趋向多元,体育文化从业群体渐增。此外,依托省内优质企业、平台资源,“体育+”已成为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比如,海澜集团打造马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的综合性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扬州的深潜大运河中心,已成为亚洲赛艇圈的热门训练基地和扬州及长三角水上运动科普体验目的地。

产业价值逐渐凸显。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健康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每年举办大运河系列主题文体活动100多场,包括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大运河竞走与行走系列赛、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等特色赛事,实现了“体育搭台、文化伴奏、经济唱戏”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平台,产生了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

创新赋能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提质

产业升级有待加快。当前,省内不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布局亟待调整优化。具体来看,一是相关产业层次较低,企业主要从事体育旅游、培训等业务,市场进入门槛低,经营范围同质化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育用品制造、旅游等业务占比高,而和体育相关的文娱、传媒、会展、出版等业务较少。三是区域发展失衡,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苏锡常地区和淮扬地区,其他地区发展稍显落后。

产业模式有待变革。大运河江苏段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较为单一,对人流、资金流的吸引力不足。相关业态融合乏力,新业态发展缓慢,缺乏智慧体育服务综合体。多元叠加不足,表现在对优质生态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传播和营销手段滞后,缺乏知名品牌赛事引领。此外,相关产业吸引消费能力不强,除个别城市外,普遍存在消费比例不高、层次偏低等问题。

多措并举构建体育文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产业联动治理。大运河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一是需要进一步深化体育、文旅、财政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完善营商、土地、财政、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与配套措施。二是需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开辟体育文化事务绿色通道,推进体育文化产业事务审批的便捷化、高效化、优质化。三是需要建立“政—社—校—企”四方协同平台,深度整合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要素保障。四是需要加快制定江苏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准入标准,构建产业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规范化发展。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升科技竞争力和企业运营水平。要提升场馆科技水平,运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智慧体育设施建设;孵化数字运动品牌,推动各业态“上云用数赋智”,培育特色体育数字品牌;注重打造数字传媒产品,支持互联网传媒企业发展,创作精品数字内容;创新数字消费模式,开发数字沉浸体验产品和数字化工具,提升消费便捷度和数字化水平,放大消费的“乘数效应”。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为推进体育文化产业融合,需打破行业壁垒,提供制度、环境及人才支持。包括优化融资环境,利用投资基金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银企融资对接,加大对相关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大体量规模,提高产业链整合度,强化企业间协作。加快创新,建立示范区,推动技术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和服务连锁企业。培育优质人才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实践基地,培育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化多元业态融合。充分结合产业的文化内容及特征,创新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及产业模式,分层分类进行产品开发与供给。要加强示范引领。在基础较好地区率先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融合平台、产业基地,形成省域体育文化消费示范带动效应。创新体育文娱业态,利用运河城市现有优势,加大运河体育电影、动漫、电视、真人秀、网游或手游等文娱新产品开发力度,构筑运河文娱产业新高地。探索文旅体产业融合新路径,积极申办高端体育赛事,提升景观赛事品质,培育“体育+非遗”文体旅消费市场,同时深化对大运河体育非遗档案、口述史的系统性研究,做好相关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工作,奋力谱写大运河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篇章。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