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探索思政教育和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
2024-03-15 10:3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孙奇

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需要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科学理念为抓手,以专业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互促互进、协同发展中,实现整体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语言课程,在培养学生英语技能、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路径,实现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

“大思政”理念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最大化”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战略目标,以破除思维依赖为发展方向,致力于增强学生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性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的综合性英语人才。因此,利用“大思政”理念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尤为必要。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聚焦于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政治素养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使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利用“大思政”理念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形成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育人模式,能够增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历史责任感,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利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而且要求教学应突出中国特色、注重国际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基于此,利用“大思政”理念赋能大学英语教学创新,通过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等内容,可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更多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背景下赋予高校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善建“大平台”、善用“大课堂”、善待“大师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英语人才。

善建“大平台”,丰富教学内容

“大思政”理念下的大平台建设强调教育信息化,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大资源平台,鼓励师生建设集在线检索、资源共享等于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该平台除拥有传统英语教材与教学资源外,还融入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步接触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一方面,借助大思政平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同时,编写相关的英语教学材料,鼓励学生通过翻译训练、口语训练等,增强自身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能力。这些举措既可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整合“联合国大会”“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材料,包括视频、官方文档、演讲稿等,锻炼学生英语技能,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国家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善用“大课堂”,拓展教学方式

“大思政”理念强调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从而拓展育人场域,实现内修和外化双向发力。

从“思政小课堂”出发,大学英语教师应拓展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环境。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互动合作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展开小组研究。运用英语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在提升学生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从“社会大课堂”出发,英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组织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在该理念指导下,英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国际论坛等活动。如“一带一路”倡议跨学科会议、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等,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助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同时,注重总结英语教学实践成果,将成果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动英语实践教学规范化。

善待“大师资”,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育人者必先育己”,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范。

一方面,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大教师”思政研究班等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获得良好的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当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国际化学习资源和环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与跨文化能力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语言、文化以及交际之间的关系等。同时,构建较为完备的跨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奠定基础。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大思政”育人理念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学科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进而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度职业教育外语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重点课题:课程思政在职业外语教育中的价值意蕴、逻辑体系与实施路径〈课题编号:WYJZW-2022-20-0118〉的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