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人本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高校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战略部署,推动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协同育人新局面。高校作为开展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扎实的学科教育基础、专业教育基础和实践教学基础。高校与历史教师应积极思考历史教育推陈出新、焕发生机的有效举措,从教育理念、资源开发、教学形式、制度建设层面入手,增强历史课程思政实效性。
革新教育理念
先进教育理念,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理念,贯彻落实“融合育人”“人本教育”理念,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树立融合育人理念。高校历史教师应在课程思政指导下,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历史课堂。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官网、短视频平台等,加强对历史教育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推广。同时,组织开展关于历史课程思政的研讨会、交流会、分享会等,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想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历史课程督导小组,为历史课程思政的科学开展、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交互式、引导式、合作式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依托班委、辅导员、班主任等主体,以问卷调查、访谈、实际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内容需求和情感需求,提升历史课程思政精准性。此外,高校历史教师应增进与学生的了解和互动,走下讲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
注重资源开发
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理念为先行、以内容为关键,这需要注重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融合教育内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牵头,组织教育专家、学者、教师结合文献资源、视频影像资料、地方馆藏开发相关资源。通化师范学院着力打造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推出“通化师范学院在线课堂”。同时,设置融合教育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纪录片《百年中国》,是反映中国百年历史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资源开发小组可结合其对近代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涵盖我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历史主线明晰、体系完整,将纪录片融入其中,有助于提升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高校可依托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抗战遗址等物质类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历史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将地域性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俗习惯等融入历史课程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演变历程,自觉以唯物史观的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创新教学形式
创新教学形式,是推动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重要一环。由此,开展代入感强的说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活动,以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教学研讨会等,汲取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思路。通化师范学院为更好地助力吉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门开展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活动,邀请吉林省首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石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石瑛教授开展线上专题报告,会上石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慕课比赛、教学竞赛等活动,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在历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短板与弱势,以赛促教。此外,开办“历史教育课程思政专项教学培训班”等,帮助教师掌握历史教育课程思政的技巧与方法,提升理论教育与课程思政能力。
高校历史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创新,以诵读、传唱、讲述、表演、创作、研究、撰写等形式,打造体验式、交互式、探究性、问题导向性课堂。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缅怀先人、祭奠英烈;鼓励学生参与历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联系现实读懂历史、分析并解决问题。通化师范学院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历史,着力打造集教学、观摩、体验于一体的“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让广大师生在校内就可以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此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历史课程思政教学,在线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为历史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通过激发历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历史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方面,高校应将历史课程思政建设摆在历史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重心和工作思路。通化师范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打造“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课程思政局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国、世界和民族历史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独特的历史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格局。另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和管理细则,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化师范学院专门制定了《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等,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计划、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活动的计划部署等,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评价监督制度。一方面,高校历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评价监督制度的支撑,需鼓励教师和各部门职能单位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建立常态化评价制度,构建集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名师遴选、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主动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效。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坚持打造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生态圈”,举办“崇德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比赛颁奖礼暨示范观摩活动,培育和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通化区域红色历史融入地方高校育人工程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H192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