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四重逻辑”
2023-11-24 11:0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蓉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形态与结构,并促使社会构成要素向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迎合时代发展态势,在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教育中应用数字技术,将数字媒体、数字工具等嵌入到思政工作实践之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遵循数字赋能逻辑,培植智能价值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数字化时代要注重自觉树立数字意识,培植数字素质,训练数字能力,遵循思政教育数字赋能的基本逻辑,逐步跳出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范式,学会运用大数据追踪大学生的思想表现,擅于运用数字技术分析排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政工作运行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中。建立思政教育智能化思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等数字工具的作用,赋予思政教育更精准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实质,实现思政教育的流程优化,同时使数字技术在嵌入高校思政教育时兼备工具价值和社会价值,保障技术应用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遵循数字融合逻辑,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数字技术为思政教育资源的生成、汇聚、分发、共享等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也为思政教育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预判与决策提供了更良好的平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思政教育线下资源等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数据采集,对于课堂数据、活动数据、网络数据等进行伴随式、集成化、全方位收集,并进行分类式管理;另一方面,创新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生成和应用,将思政教育相关的数字化课程与教材、大学生思政活动、社会实践资源等进行数字化建构和生成,建立一系列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资源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技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年级、爱好等,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以此洞悉大学生知识储备、热衷焦点、信息需求等,进而将思政教育数字资源进行关联式、精准化分发。

遵循数字驱动逻辑,创新教育话语表达

数字化时代使得人们的话语生产、话语传播、话语叙事、话语表达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等混合式运用成为一种日常。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和话语创新敏感群体,擅于用数字话语进行观念传递和思想表达。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创造符合大学生话语习性和话语场景的数字话语,从源头上掌控话语优势,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更强的话语权。要不断丰富思政话语叙事内容,不断地将学术话语与日常话语、结构话语与非结构话语、传统话语与数字话语、有形话语与无形话语等进行有机融合,增强话语导入的广覆盖和精准性。逐步提升高校思政话语人机交互的融合能力,分析研判文本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各自功能,促进教师话语、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学科话语等各种话语的交叉与互嵌,使思政话语表达具有宏观与微观、线性与非线性、单一与多元相结合的叙事张力。

遵循数字共享逻辑,重塑思政生态系统

数字技术构筑的是一个系统集成、万物互联、智慧共享的新的生态系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新动能、新引擎。高校思政教育要遵循数字共享逻辑,在高校内搭建智能交互的数字空间和交互社区,建构实体线上化、空间虚拟化、活动信息化的思政教育数字场景,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活动能够互联互通、交汇融合,打造多维立体、畅通无阻的智慧化思政空间。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破除思政资源的数字化壁垒,加强优质思政要素向校园引流,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党和国家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权威解读,广泛地引进“政行企社”多元化思政数字资源,建构多元化合作机制和治理机制,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共治、善治和智治,从而形成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合力,使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发展到新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6S教学理念的高职英语精准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B633〉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重大公共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8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