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2023-11-17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舒婕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职责。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斗争、顽强拼搏的革命历程。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变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形式,能够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在多元化实践、多样化教育中深化价值引领,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优化思政教育内容选择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是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是优化思政教育内容选择的现实需要。高校及教育者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发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为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加强理论研究,以研究成果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利用丰富的学术资源,发挥自身在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层面的积极作用。在思政教育者、专业课教师、红色文化机构负责人的有机协同中,探究红色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形成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选择。

发掘文化内涵,凸显红色文化时代价值。高校及教育者需从发展历史、现实表现中把握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脉络,分析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奠定其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基础。例如,教育者可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艰苦奋斗、站稳人民立场等角度梳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将此类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井冈山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立足地方实际,完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体系。高校应立足地方红色文化发展实际,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以此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提升思政教育内容多样性,彰显思政教育实践的育人特色。例如,福建地区的高校可立足“闽西革命老区”“闽东苏区”等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通过系统化整合和分析明确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并将此类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加深学生情感认同,引领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变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形式,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高校及教育者需强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形式的变革,以带动思政教育的全面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且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者可设计全新思政教育模式,立足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多元化实践育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强化思政教育实效。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教育者应增强自身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育人实践的技能,立足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创设教育情境、设置教学环节,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并带领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进而在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中深化价值引领。例如,教育者可借助元宇宙技术创设特色化教育情境;采用高精度测绘、三维扫描、高清航拍等技术采集红色文化资源的真实数据;应用实景建模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全景数字模型;使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渲染教育场景,以立体互动的教育空间全方位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便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体验中接受教育。

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拓展思政教育范围。思政教育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教育者可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多元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革命先烈纪念活动、红色公益演出、红色研学、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近距离感知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例如,教育者可组建大学生红色小分队或红色文化实践团,带领大学生走进部队、企业、社区等机构演绎红色经典作品,以现场演、教、学等方式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凝聚学生、激励学生,全面提升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效。

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承担着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职责,因而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至关重要。

创建红色文化社团,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机制。高校需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机制,明确建设方向、职责划分,探索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长效化策略,立足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校史文化资源等,在院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创建红色文化社团、举办红色文化品牌活动,以红色讲座、红色学术活动等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例如,高校可以红色校史为依据,举办“红色校史文化节”“红色校史知识竞赛”“红色校史话剧表演节”等活动,并在相关社团中举办“校史故事微电影创作”“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活动,以特色的红色校史资源拉近思政教育实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完善校园红色文化硬件设施。

高校可在校园范围内张贴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标语、摆放具有红色特征的雕塑、建立红色革命纪念馆,以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使红色基因在高校范围内得以高质量传承。例如,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西南大学侯光炯纪念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以及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等,都以独特的形式承载着红色基因,成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