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2023-05-05 08:57: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韩文龙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崭新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它既遵循了各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又具有社会主义特质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目前,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中探索和实践的。巨大的人口规模,既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基础,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使得中国在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调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中,我们将人口数量众多变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优势。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遵循的是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它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注入了新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领导力量、基本经济制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保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物质财富也需要精神财富。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裕起来,才能为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战争、殖民统治、抢劫和掠夺等方式实现的,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和民族被奴役和被压迫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和平基础上,通过坚持自力更生逐渐实现的。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等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维护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追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价值目标。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二战以后,以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后,陷入“贫困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不断探索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还要求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对内的发展要求,又有对外的价值追求,是不同于传统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新模式,创造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效应,为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现代化新道路和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分阶段推进和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按照总的战略安排一步一步实现。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得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大幅度上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依靠不懈奋斗和顽强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奋斗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舞台上用智慧和勇气谋求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