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2023-03-31 09:0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现总 薛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凝聚领导主体、经营主体和行为主体等各方共识,坚持“三个统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有效政府和有为市场。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不懈探索,新发展阶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其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且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需要政府更多发挥高效的宏观调控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市场作用更多发挥经营主体首创精神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探索,政府不能缺位、不能错位、不能越位,要服务到位,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其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锚定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这一目标。要同时兼顾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发挥,稳定经济大盘,坚持扩大内需,突出创新、绿色、开放发展导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既提高供给质量,又引领创造新需求;其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关键。推动政府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打造统一大市场,以此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

坚持两端发力,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两翼”,找准阻碍“两翼”腾飞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对症下药,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大做文章,进而变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必须着眼市场流通环节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重要抓手,持续有力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深度挖掘内需市场潜力,保证市场供给高质、自主可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一方面,深化需求端和供给端内在一致性的认识。供给侧管理通过跨周期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期目标,需求侧管理则通过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逆周期刺激或者抑制需求总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实目标,可以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内嵌于扩大内需的发展要求之中,向变革要质量、要效率、要动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关键措施包括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大流通市场、鼓励消费、拓展投资渠道等,实现市场环节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使供给更好地创造和满足新需求,最终体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准确把握需求侧和供给侧管理的有效结合点。从投资方面看,亟需更好发挥投资“稳需求”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尽快打通基础设施“毛细血管”,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从消费方面看,亟需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尤其要重视消费场景的创新,让消费新体验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从出口方面看,重点关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无法培育替代来源以及民生领域存在迫切需求但无法获得有效满足的各行业领域,兼顾内需与出口,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使高质量发展获得强劲动力。

坚持内外联动,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众多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以历史、系统、整体的眼光来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更趋健全完善,但改革发展稳定中仍然存在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既有科学技术领域的“卡点”,也有社会民生领域的“焦点”,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开放力度,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发展至当前阶段,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推进“集成式”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最难处发力、向最关键处挺进。要注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扎实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等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真正使营商环境更优、成本更低、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要牢牢扭住各项改革目标,统筹用好行政手段、法治手段、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明晰主体权责,梳理责任链条,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以开放促进创新倒逼改革,坚定不移优化东西双向开放、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持续关注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深度拓展和挖掘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加速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形成完善,扩大制度型开放,健全贸易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把握运用好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压力测试以应对国际经贸挑战,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研究员;常州大学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规模性返贫风险及其精准化治理研究”〈22YJC710035〉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