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全民反诈视阈下高校反诈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3-03-10 10:3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宋佳羚 周婷婷 谢剑

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态势。高校作为反诈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开展反诈骗工作、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方面要筑牢“群防群治、互利互助、共建共融”安全防线。

加强高校反诈工作前沿阵地和智库建设

因地制宜加强阵地建设。有数据显示,最易受骗年龄段为21—30岁,青年群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受害群体。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黏度最高的群体,深受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因此,高校作为全民反诈的重要领域,应当结合社情、校情持续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别推进宣传教育“大水漫灌”“定向喷灌”“精准滴灌”,着力构建“无诈校园”,并进一步发挥“以学生带动家庭,以校园带动社会”的阵地辐射作用。

集成创新赋能智库建设。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资源汇集的高地,具有一批在学科专业前沿研究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在金融、大数据、法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精度和研究深度,恰恰是地方开展打击预防电信诈骗工作所亟需的智力支持。高校应聚焦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盲点痛点难点问题,以高尖精缺人才为保障,跨学科搭建集信息共享、学术研讨、社会调研、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反诈专业化平台,形成高校与地方公检法部门、金融行业、社区基层等多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将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精准渗透融合到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方方面面,构建高水平地方反诈智库体系。

加强大学生反诈有生力量的培育工作

大学生志愿团队充实全民反诈队伍。全民反诈这一概念说明了反电信网络诈骗越来越呈现出重要性强、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等鲜明特征,也恰恰反映出这项关于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亟需吸纳更多社会力量,构建全社会反诈的良好局面。教育部于2022年5月17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生这一队伍规模庞大且充满青春活力,是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中最充足、最可靠、最有创造力的补充力量。当下不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出击,深入基层社区、步入田间地头,让青春在反诈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

大学生精准培育服务全民反诈建设。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体系,以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小切口”专门性立法实现跨行业跨时空的综合性治理。这种综合性治理恰恰体现出人才的全面化、多元化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持续更新升级犯罪技术的现状,亟需筑牢以人才为基础的、人防和技防深度融合的反诈“防火墙”。在这场长期性持续性的反诈攻防战中,高校应精准培育政治站位较高、责任意识较强、专业能力过硬的新时代大学生,让他们以电信网络技术研发人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等各种身份奋斗在全民反诈工作第一线。

加强构建多方协同配合的反诈育人机制

学科融汇,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聚焦反诈“打防管控宣”对人才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精准描摹人才画像,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反电信网络诈骗市场需求的精准无缝对接。瞄准反电信网络诈骗重点涉及的关键行业成立多学科、交叉型、综合性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中心,以跨界融合视角推动关键领域的关键技能培育与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统筹协调力和组织管理力、风险抵御力和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实践应用和创新转化能力等培养的融合发展,分类打造“金融+”“大数据+”“法律+”等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专创融合,聚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相促的“双螺旋模式”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在校大学生成立与社会反电信网络诈骗需求有效衔接、与所学专业紧密契合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实现高校与民非组织“双轮驱动”推动反电信网络诈骗创新成果落地。例如常州大学在校学生发起成立常州市啄木鸟反金融欺诈咨询服务中心,以金融专业建设为牵引,充分整合当地公安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致力服务地方反金融欺诈实践。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出高校构建人才链、专业链、创新链、行业链的“四维协同”育人模式,以专业建设的“精度”夯实人才培养的“厚度”,以创新创业的“热度”助力社会服务的“效度”。

校地融通,聚效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让人才培养扎根中华大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筑、品牌共创等方式,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高校与地方共育人才的模式改革创新。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数据、案例、平台等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开展具有区域特征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挥咨政谏言、启智育才职能。积极组织构建或加入地方反诈联盟,实体化推进校园反诈中心、校园反诈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教师科研教研成果,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效能,促进师生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实施反诈文化实践育人工程,依托高校学科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创作一批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高度统一的反诈文化精品。

(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常州市啄木鸟反金融欺诈咨询服务中心、常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