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023-02-24 09: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薛鹏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与科技快速发展与更迭,社会发展伴随的问题与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通过单一学科的技术已无法解决,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关键领域科学技术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与建设交叉学科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当前,学科交叉发展过程中,常受困于评价制度,难以有效激发发展动力;困于规划战略,难以提供长久资源支撑;困于表面探索,难以真正打破学科壁垒。长久以来,各高校对学科建设十分重视,也在努力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交叉学科,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易出现谈理念较多而谈投入较少、空谈发展设想而忽略资源有限的情况。发展过程中常常不突出建设的指向性,每个领域都想做出一定的尝试,建立较多数量的交叉学科,忽略建设重点,最终出现对于所有设立的交叉学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学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对每一个交叉学科都进行持续投入。也会出现将热门学科进行机械拼凑情况,认为凡是两个及以上学科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发展交叉学科,脱离了现实发展的真实需求,忽略了传统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否可以支撑交叉学科更好发展等问题。发展交叉学科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若没有进行充分思考与建设,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无法发挥真正深入研究的作用,无法达到深入建设交叉学科的目的。

推动交叉学科发展,要冲破传统政策,创立新型建设体系。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应持续推动交叉学科相关的政策出台,引导各高校发展交叉学科。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放开思路和眼界,不局限于传统学科的建设,也应同样注重还未在一流学科名单中有着较为突出表现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学校层面来讲,一是制定关于推动符合高校发展的交叉学科的建设方案,以政策引导交叉学科建设,提供保障与行动指导;二是创新交叉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多个主体与建设全过程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破除唯第一作者、唯影响因子、唯第一单位等不利于激发成果产出的唯一论,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给出合理的评价结果,创造更为自由独立的研究空间;三是正确处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术资源配置的关系,为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推动交叉学科发展,要破除模糊定位,确立特色交叉体系。高校在交叉学科的设立与探索中,应立足中国,服务社会,面向国际,应关注当前最迫切要进行实践探索的领域,远观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领域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领域。目前最迫切、可持续性最强、影响最大的研究核心领域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方面。各高校应明确当前交叉学科发展的核心领域,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定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的多学科交叉发展体系,建立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交叉学科,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特色性,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重要领域涉及的问题,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提升高校服务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设立交叉学科要以能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为前提,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垄断,向着中国式现代化而建设发展。当然高校的学科数量都是有限的,每个高校的尖端学科与主要建设方向也各有差异,高校应根据本校现有的学科基础与发展规划,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设计,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的发展范围与资源投入,将有限的资源精准地投入到本校准备强势发展的交叉学科中,给予长久的、有力的资源支撑,以确保交叉学科可以稳定发展,破除空喊口号式的发展理念,将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落入实际。

推动交叉学科发展,要突破浅层交叉,建立深入融合体系。高校应从多方位多角度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建立良好的深入交叉融合学科发展体系。要创新多学科交叉范式。积极构建新理念、新概念,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打破传统研究方式的屏障,构建根植中国价值,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拓宽学术研究的对象,破除传统学科学术研究对象的局限,促进理工交叉、文理交汇、医工交融等新领域的理论探索。要搭建立体式协作平台。搭建适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平台,我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对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高校应探索更多建立协作平台的可能性,从组织结构上打破多学科合作的壁垒,创造更融洽的发展环境。

在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各高校要因时而动,把握交叉学科发展的时与机;理性反思,重视交叉学科发展的困与难;思维重构,实现交叉学科发展的破与立,为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助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