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景观是由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默里·谢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提醒人们从声学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环境。声音景观不仅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且更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等人文内涵。
城市声音景观建设,首先要有效防治噪声污染。科学研究表明,噪声污染会导致人的听力损伤,睡眠质量下降,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干扰言语沟通,从而给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各级各类单位应自觉重视并具体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强化源头防控。还静于民,守护安宁,建设城市声音景观,塑造城市声音文化形象,能有效助力提升城市文明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
地域文化是城市声音景观建设的基石和土壤。众所周知,江南文化包含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而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远不止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江南文化不仅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更有健全的审美精神,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江苏地域独有的古镇文化、农桑文化、饮食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园林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等,提取各类文化中优质的声音元素。同时,充分尊重社会习俗,以人们的听觉习惯、听觉偏好为基础。一句熟悉的口音,一首本地小曲,一声街头叫卖,都能勾起市民的文化共鸣和身份认同感。
时代精神是城市声音景观建设的风向标。时代精神通过特定的声音元素传递,而声音旋律也刻录着时代风貌,其中城市主题广场是彰显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如今,已在多地落成的红色文化主题广场虽为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了休闲场所,但如何巧妙运用红色歌曲戏曲和红色广播之声,将红色声音文化融入主题广场设计,让市民全方位沉浸式感受城市广场主题文化氛围,唤起市民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回忆、共情与依恋,充分发挥红色主题广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教育性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艺术形式是城市声音景观建设的锦上之花。“百戏之祖”昆曲是江南戏曲艺术的代表,它以细腻优雅的“水磨调”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几百年来,梨园听戏已经成了江南民众的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仪式。将昆曲、越剧、评弹、古琴、吴歌、竹枝词等江南特色的声调韵律加以改编和创新,结合当下流行文化,让老树开新花,以现代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中,采用视听统一的方式开展城市广场艺术演出、文娱角、朗读亭、K歌亭等,为夜市街巷设计专属声音主题,规范广场、夜市、古城街巷噪声分贝标准,为夜间城市增添一抹悦耳动听的色彩。
声音景观建设有利于凸显城市的个性特质,用声音形式准确、鲜明地传递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精神风貌和艺术审美。南京江北新区红色广场深入开发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创意活动;淮安大运河文化广场彰显了淮安“运河名城、漕运枢纽”的历史文化,成为淮安市的标志性景观。倘若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声音特色元素打造立体的广场文化体验,以声音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更替性,缓解广场视觉景观建设因长期不可变而导致的市民审美疲劳和倦怠感,让城市声音景观常听常新,活力永驻。
声音景观建设有利于打造城市形象的特色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广泛的城市视觉景观建设之中,若能率先将声音景观元素引入城市文化建设范畴,自然是一条城市景观建设的创新之路。声音景观建设能够增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有助于树立城市对外传播的好口碑,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印象吸引外部资源,反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从而形成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声音景观建设有利于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存在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让市民爱上属于自己的城市。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音律节奏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追求,进一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需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样宁静和谐美好的环境是民心所向、万众所盼。声音景观是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城市建设中的灵魂所在。一座有灵魂的城市才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打造城市特有的声音名片,让城市兼具视觉景观和声音景观的立体风貌,让市民有一个宁静美好的城市声音环境,让良好的声音环境固定下来、习以为常。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文化素质,让地域文化得到突出彰显和强化,让城市文化听得见、更动听。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