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的地方实践
2022-07-01 10:1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现朋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就业形态已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将促进就业摆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苏锡常地区已成为中国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其新就业形态实践及成果,对我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工作提供了借鉴。

完善顶层设计,落实政策实施

苏锡常等地政府在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就业工作体系,即宏观与微观匹配、政府与企业联动的责任体系,以国家和江苏省出台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政策为基础,以就业政策检查制度、有关部门协商制度和监督制度为保障的政策扶持体系。总的来看,苏锡常等地政府在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中的政策实施如下。

从政策目标来看,随着国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有关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不断颁布。苏锡常等地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积极对接上级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把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目标作为苏锡常等地各级政府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接受各级人大的审查监督。

从政策侧重点来看,苏锡常等地政府制定的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服务的政策是在中央和江苏省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的,精神上保持一致性,也在一些方面做了充实和创新性尝试。从具体措施来看,苏锡常等地政府从法规政策、就业服务、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系统地规定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的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在新增就业岗位、建立就业扶持基金、完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与要求。健全责任体系,使各级明确目标,统筹安排,落实责任,把工作细化、量化。各级人社部门及时跟进,精心组织,采取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招聘活动等系列手段,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实行劳动力市场价格指导制度,通过定期收集、公布各类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信息,促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政府人社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信息互通互联的工作方式,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动态反映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工作。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窗口,推行标准化管理服务,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一条龙”服务。

有效监管新就业形态从业发展态势

苏锡常等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区的新就业形态实际制定本级的规划和实施细则,以此为依据,按照职权等级的原则实施并进行监控。苏锡常等地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能,建立了以常规性抽样调查为主,以必要的统计报表、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为辅,将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有机结合,健全和完善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制度,适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通过劳动监察强化新就业形态企业用工管理。同时,加强统计监督和统计分析,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准入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与政策联动共享

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苏锡常三地经济资源协同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了统一的、充满活力的区域市场经济。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苏锡常等地政府在促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中已明确职能定位,并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依靠组织网联、结盟和合作,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和跨空间的组织协同,在市及区政府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负起牵头的责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监督检查,提出就业资金预算建议,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计划、财政等经济部门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配套,形成有利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的政策。经贸部门采取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支持新就业形态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财政部门调整支出结构,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税务部门落实对新就业形态企业劳动者就业培训的减免税费政策。民政部门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社区就业管理的同时,确保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得到就业保障。工会组织参与地方新就业形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组织职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督促支持政策落实到位。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宣传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政策和就业典型,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团委;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研究——基于苏锡常实证分析”〈2021SJA1222〉、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地方共青团组织角色承担的理论审视与路径探寻——以常州市为例”〈CDGZ2021008〉的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