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就业形态下工会角色的定位与重塑
2022-07-01 10:1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汤 滨

工会是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也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以“去雇主化就业”和“平台化就业”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依托共享经济出现,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组成部分。新就业形态下,用工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可能导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积极性不高、对权益保障的认知度低、权益保障的执行度不足等问题,给工会角色定位带来严重挑战。2022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正式实施,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和加入工会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工会组织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职责。具体实践中,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聚焦发展需求,突出所盼所想,以创新的视角重塑工会角色。

改变思维方式,多维并举做职工合法权益的守护人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最基本的职能。工会组织应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共享经济模式下就业形式灵活、职工分布范围广、互联网接入便捷等特点,并将其转换为工会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多措并举维护新就业形态下职工的合法权益。

基于内部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增强职工入会意愿。基于企业内部平台的制度建设是工会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为准则,以《中国工会章程》为依据,以各类法律法规为遵循的制度体系,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享有制度保证。另一方面,应结合本企业情况和特色,形成具体政策方案,方案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完善的内部平台制度体系为抓手,促使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法可依,切实增强职工入会意愿。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提升职工自我权益保护意识。新就业形态下的从业人员大多就职于“互联网+”行业,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是宣传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宣传工会的职能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入会的方式和工会工作的参与等方面,充分结合本企业特征和网络平台优势,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帮助职工了解工会,提升自我权益保护意识。

联合外部平台推进权益保障,强化维权执行力度。增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执行力度是工会工作的终极目标。需要企业联合外部平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首先,加强与兄弟企业工会的联合,共同组建行业工会,交流学习,考核监督;其次,与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协同互动,把握行业特点,强化分类指导;最后,积极与行政及司法部门联络,通过教育培训增强事前警示,通过协助维权保障事后权益。

聚焦发展需求,放眼未来做职工事业发展的引路人

加强职工教育是工会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工会不仅要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当前的工作权益提供保障,还应立足长远,指导职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坚定信仰,提升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做职工事业发展的引路人。

增强思想引领,培育信仰获得感。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心关爱,传达国家规范和发展共享经济、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政策举措,把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工人阶级坚定可靠的新生力量。以创新的思路开展理论学习,结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特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将思想引领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机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引导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就业领域的安全和稳定。

加强专业培训,培育知识能力获得感。首先,要建立培训师资库,提供劳动技能培训课程,可与行业工会和上级工会协同共建;其次,要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公共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可通过接入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再次,鼓励企业自建针对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帮助员工掌握工作技巧;最后,要结合员工工作实际,嵌入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传染病防治、危险品识别及处理等。

突出所盼所想,小处着手做职工工作生活的贴心人

竭诚服务职工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赢得职工信赖和拥护的基础。必须坚持突出职工所盼所想,及时、精准顺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切实需求,在细微之处做好服务,成为职工工作生活的贴心人。

线下夯实基础,完善服务设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作场所往往较为分散,工作半径大,因此配备线下一体化的“行业驿站”“接力屋”等共享服务设施十分必要。共享设施既可新建,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设施内部提供茶水、盥洗、座椅等,可供临时休息和补给,还可以同时配备志愿者或社工人员提供法律和生活咨询服务。

线上丰富形式,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形式。如加强网站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建设融媒体矩阵,方便职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享受相关服务。

常规入脑入心,铸牢服务意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较大,员工间交往较少,因此,有必要以常规性活动增强凝聚力。如定期分批组织企业团建、开展行业技能大赛、节假日慰问、组织免费体检等,让劳动者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提高参与感和归属感,传递正能量。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