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涵养政德文化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实践能力
2022-06-17 10:2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玲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务,其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效,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越高,越能实现其增进公共利益的价值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时指出,“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公职人员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品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政德建设对于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政德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共产党人的道德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把“官德”提炼为“政德”,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次为核心,系统阐述了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深刻内涵。明大德是方向,守公德是准则,严私德是底线。要以明大德为方向,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对党忠诚,坚定党性修养。要以守公德为准则,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切实为民服务,坚定信念、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要以严私德为底线,严于修身律己,强化自我约束,管好身边人和身边事,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用传统官德文化涵养政德。中国传统文化将官德视为官员从政之基,要官员修身立德、从政以德。以传统官德文化涵养政德,要做到体民情、轻名利、知廉耻、严律己。一要体民情。“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体恤民情、服务人民是为官从政的要务。领导干部修养政德须爱民敬民、亲民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紧密联系群众,真正做到人民至上。二要轻名利。“世禄非不朽也。”高官厚禄、富贵显赫仅能留存一时,修身立德才可世代相传。贪享乐逐私利、沽名钓誉汲汲营营,必将丧失理想想念,成为国贼禄鬼。领导干部修养政德要淡泊功名利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坦荡无畏,无欲则刚。三要知廉耻。“不朽有三,唯有耻者能之。”只有存廉耻之心,才能成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之事。知廉耻,才不会贪恋禄位、尸位素餐;知廉耻,才能够坚定信仰、永葆初心。领导干部修养政德要知廉明耻,崇廉弃耻,知廉耻然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四要严律己。“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致懈怠。领导干部修养政德应严以律己、毫不懈怠,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追求进步。

坚持四位一体,全方位培育和修养政德。政德建设有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面。一要捍卫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是政德修养的底线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更要以身作则,用个人之德引领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以实际行动捍卫社会公德。二要恪守职业道德。从业者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及特定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法律政策的执行者、社会秩序的维系者,要实现“让人民满意”的价值追求,坚持政治操守,恪守职业道德。三要弘扬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培育起到启蒙作用。领导干部要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不仅要做到自身廉洁,还要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做家庭美德的传承者、践行者、表率者和示范者。四要锤炼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的道德实践。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身私德建设,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坚守个人道德底线。

坚持关键少数,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实践能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机关,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在政德建设中,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做好示范。要主动加强政德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对政德建设的正确认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政德观的重要论述,勤学善思政德建设的深刻内涵,学深悟透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要自觉加强政德政治历练,在学习中加强政德理论修养,在实践中坚定政德理想信念,在政治历练中紧跟大德的正确方向。在政治淬炼中明确道德义务,履行道德责任,从而锤炼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实现政德修养与施政执政的自觉统一。

(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教师、讲师。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号:2021SJA0496〉、江苏警官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号:2021BS01〉、江苏警官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项目号:JSPI18GKZR402〉、江苏警官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2018B07〉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受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