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2-06-17 10:2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道涛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加快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全面推进江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内在要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应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的普及化、知识获取的便利化、信息的海量化等时代特点要求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字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数字技术具体场景的应用,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技能之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体现数字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探索“数字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培育青年数字英才。

国际著名的信息科技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1-2023年大型企业IT新兴技术路线图》调查显示,64%的IT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新兴技术应用的主要障碍。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显示,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人工智能人才供应严重不足。大学应当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浪潮,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

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高科技研究的生力军。数字经济的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突破,取决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通信、先进计算等领域的技术进展。因而大学应该加强物理、数学、信息学科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和研发布局,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开发等融合发展。立足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引导鼓励大学、政府和企业增加数字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加大支持力度。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资源要素优势,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机构,为公众提供进修和知识更新的机会,是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俄罗斯学者舍什塔科夫(F.M. Shestakov)的研究证明,机器制造相关的知识每5.2年就需要更新,化工生产相关的知识更新频率为4.8年,冶金知识的更新频率为3.9年,商务领域相关知识每2年就需要更新,而IT技术领域相关知识的更新频率不超过1年。数字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内容和工艺流程,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提供相应的终身教育的培训。比如:德国“工业4.0”就要求工业技师具有协调和领导能力、生产流程优化、新产品研发成本评估、企业人员规划及培训能力等。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加快,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隶属工信部的全国重点大学,以服务于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国防现代化为己任,致力于建设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三个信息类全国重点学科基础上,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数字领域新兴学科,组建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学院等新工科学院;建有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1个省部级以上的信息领域的科研平台;通过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建微电子学院等举措,实现科技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统一。

学校还成立了智库机构紫金战略研究院,聚集数字经济研究,为推动数字江苏建设贡献南理工智慧,组织开展“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发展研究”,以新工科人才培养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编写的“创新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作为全国首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紫金战略研究院近3年承担数字经济类的重大课题24项,相关建言献策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1件。2021年12月,学校会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数字创新高峰论坛”,以“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引领未来”为主题,畅谈我国数字创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径,社会反响较好,今后南理工将作为固定主办方,每年举办数字创新高峰论坛。学校在装备数字化和网络安全领域成为工信部第一批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联合建设机构,为推动制造产业数字化和网络安全贡献南理工力量。

迎接数字经济时代,南京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数字核心技术突破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适应时代之变,为建设数字江苏、智慧江苏谱写时代答卷。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江苏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分类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