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促进“韧性江苏”建设
2022-05-13 09:5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新生 金韦彤

近期国内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对民生保障体系的韧性提出了重要挑战。部分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出现了物资供应短缺、物价上涨过快、群众就医困难等民生问题,个别特殊极端事件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舆情。在疫情防控中,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防范疫情衍生问题扩大、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成为新时期“韧性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抗疫实践中锤炼民生保障体系韧性

疫情防控是对“韧性江苏”建设的重大考验,只有直面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和问题,民生保障的团队、技术和制度才会更加成熟稳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韧性”才能真正提升。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民生保障体系建设需要立足三大思维。

系统思维:构建民生保障的“系统防线”。城市是由系统环境、系统要素和系统结构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耦合、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疫情防控限制人流和物流,在阻断疫情传播的同时也阻塞了城市的“血脉”,容易导致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短缺等现象发生。部分地方和部门“以邻为壑”导致跨区域物资流通不畅,隔离封控政策“一刀切”导致极端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提出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因此,建构具有韧性的民生保障体系,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大局意识,强化不同民生保障条口的协调,构建民生保障的“系统防线”。

精准思维:强化民生问题的“前瞻预判”。及时掌握疫情期间各类民生问题、提高突发事件中的民生感知能力是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民生保障更是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网络舆情、市民诉求等多渠道的民生数据汇总分析能力,建立重点人群识别和问题发现机制,做到民生痛点及时掌握、突发问题及时应对、演变趋势提前预判,才能实现重大突发事件中民生问题的“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根本转变。

协同思维:打造携手应战的“抗疫联盟”。疫情防控不能就“市”论“市”,而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应对危机的重要经验,更是分散压力、抵御风险的“中国智慧”。2020年全国支援武汉抗疫,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首场大捷。2021年,江苏“12345”热线在疫情期间建立了“多援一”远程支援机制,省市支援协同保障热线接听,让群众第一时间听到党委政府声音,提振了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新挑战,民生保障体系更应该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建立更多跨区域的协同保障机制,打造携手应战的“抗疫联盟”。

多措并举筑牢民生保障的坚实底座

近年来我省在多轮疫情防控中逐步积累了经验,民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当前我省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民生保障体系要从系统思维、精准思维和协同思维出发,全面吸收相关城市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韧性支撑。

健全资源储备机制,提高民生保障体系的“组织韧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物资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武器”,物资储备及调运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各地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表明,食品、药品、日用品是群众最关注的重点保障物资,疫情暴发可能导致“抢购”和“囤货”等需求激增的情形。完善资源储备机制,要按适度的“超量供给”制定重点物资保障计划和应急预案,加强相邻城市之间保障物资的信息共享,形成跨区域的物资协同保障机制,提高重要民生相关的工业品储备生产能力,确保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各类重点物资的及时供应。

用好市场化力量,确保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快速流动的有机体,其中物流是城市的“血液”,阻断物流等于“自废武功”。疫情防控减少“人流”的同时,就必须强化快递、外卖等“物流”畅通以保障物资供应,鼓励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信息流”来减少线下活动。深圳在本轮奥密克戎疫情中努力确保商超人员、餐饮从业人员、外卖配送人员等市场化力量,保障物资的正常流通,相关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疫情防控中要用好市场化力量,最大程度确保市场化物资供应不中断,形成疫情防控的持久抵抗力。

摸清弱势群体信息,强化保障求助的“重点人群”。疫情防控中的民生保障既要解决涉及“大多数”的系统性、整体性问题,又要兼顾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等关键“少数”。近年来西安、上海等地疫情中出现的重大民生舆情均涉及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等特殊重点人群。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在日常基层管理中强化重点人群信息登记,在疫情隔离封控的“第一时间”掌握特殊重点人群底数,对疫情中发出求助的对象尽可能做到“一人一档”的重点保障,坚决守好疫情防控中的民生“底线”。

建立压力分散机制,构筑协同抗疫的“坚固防线”。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加快调集资源、合理分配资源、防止资源挤兑是稳定民生的关键环节。近期香港、上海等地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提供充足的病床资源和物资保障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疫情防控下的民生保障要建立压力分散和协同保障机制,强化“省市联动”“都市圈联动”以及城市内部“跨区联动”等“协同抗疫”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资源收集、监测和调动能力,精细分配和使用宝贵的各类资源,全面提高疫情防控中民生保障的组织协调力度。

强化宣传舆论引导,提振疫情防控的“必胜信心”。在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加强公众心理疏导、统一群众认识、坚定抗疫决心,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减少疫情衍生风险的根本保障。疫情中出现的“抢购”“囤货”等现象从侧面反映了部分群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种情绪加剧了民生保障和疫情防控的难度。强化宣传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咨询和群众诉求回应,及时化解群众焦虑、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统一“抗疫共识”,建立“必胜信念”,以最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落实落细各项防疫措施,坚决打赢抗疫这场硬仗。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12345政务热线服务中心;本文为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民生问题防范与应对研究”〈20BM1009〉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