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组织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揭晓。“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印发”“国家重点规范商业APP运营活动,保障个人用户合法权益”等事件上榜。
本次评选以客观的态度和多重的视角反映2021年中国法治在宪法实施、公权力行使、公民权利保障、公民法治意识成长等领域的现实状况,展现了2021年中国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立法发展、行政法治、司法改革、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市场经济有序规范运行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方向。
凝聚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共识
2021年是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年,也是法治中国建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稳步推进成果丰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国的相关立法取得重要成果,司法改革进一步深化,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完善,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共同发展。
在18日召开的研讨会上,研究院特别邀请了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旺洪,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春福,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立法研究所所长王腊生等10位业内专家分别对入选事件做分析点评。
刘旺洪认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整体部署,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等有关单位分头组织落实,活动层次高、范围广、影响大,被列为“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之首无可争议。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必将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普遍的思想共识,以及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律制度、法治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将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画清了“路线图”。对此,杨春福进一步阐释说,该《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中央颁行的首个以“法治中国建设”为内容的系统性规划,展示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两个确立”在法治中国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规划》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专家们在研讨中普遍认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广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为点评重点,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浩详细梳理了自1986年以来我国全民普法的发展历程,提出“八五”普法规划充分反映了我国新时代法治发展的特点,把推进普法与加强基层治理相结合,把推进普法与企业的合规建设相结合,把推进普法与网络治理相结合,使得普法更能够直面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更接地气。
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龚廷泰受邀点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内容。高质量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落实,强化法治文化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和共同行动,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会有普遍共识的精神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保障
人口发展是事关国家兴衰和民众福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小冰在点评“我国构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和法律制度框架”时认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涉及诸多的复杂要素,其制度框架的内容至少要包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实现由“框架图”到“施工图”的转变,还需要全面、客观评估现有人口形势带来的地方性问题;转变单一要素人口立法模式,促进人口立法的体系性表达;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等治理工具,重点解决生育、抚育、优育、教育等核心问题;发挥行政吸纳社会的作用,有效助推人口长期均衡型社会的建设。
数据和信息的广泛使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的权利分配状况。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王腊生认为,两部法律从国家和公民个人两个方面对信息数据作了全面的构架。其中,数据安全法作为我们国家首部数据安全领域基础性法律,全面确定了包括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数据的安全风险评价和评估制度、数据安全审查制度等数据安全制度,对于提升我们国家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各类掌上APP的推广应用既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显著便利,但也滋生出不少虚假宣传、垄断性竞争的问题。针对2021年国家重点规范商业APP运营活动的管理行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方乐认为有六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理清信息、数据、信用三组范畴;二是建立严格的商业APP信息收集的审核机制,有效整治APP信息流失问题;三是科学设置了商业APP信息收集权限;四是进一步界定了数据携带权、数据安全权、数据归属权等权利形态;五是系统化配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责任类型;六是战略性设立了个人信息数据权利的保护新机制。
确保公平更持续、安全更有“法”可循
本次入围“2021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修改公布”“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3个专项领域的成果性事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钱宁峰表示,《反外国制裁法》的出台,反映出我国对国家安全法治化问题的重视。从立法层面来看,《反外国制裁法》是反外国制裁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从执法层面来看,《反外国制裁法》提供了反外国制裁的执法框架;从司法层面来看,《反外国制裁法》设置了特殊的救济方式。该项法律立足于国家主权原则,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贯穿于《反外国制裁法》之中,为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权益,维护我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提供了一套“反制”法律方案。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修改公布,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顾问刘克希认为,此轮修改中充满令人欣慰的亮点,尤其是历时25年后“听证会”三个字终于被写进了其中的两个条文中。与此同时,刘克希也提醒,应下大力气将“行政处罚款项不得与考核考评挂钩”真正落到实处;适用“通报批评”的行政处罚也要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确保公平公正。
党中央于2021年6月15日专门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在百年党史中是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特别是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吴英姿在点评中提出,《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目标是维护司法公正,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的具体化,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着力打造的品牌项目,“年度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评选活动自2016年启动,迄今已连续进行7年。此次公布的“2021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是该研究院在对2021年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法治事件进行持续跟踪的基础上,邀请30位中国著名法学专家教授和22位资深法律专家经过初选、复选等多轮投票和研讨后最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