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文字里的运河“家园”
2022-01-07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贺云翱

文学家是心灵最敏感的“人间精灵”,他们总能在不经意处捕捉到闪光的对象,从而为人们奉献出隽永的文字,让人们去体味生活,领略万态。

比如,范小青先生这次所写《运河长卷写淮安》,以散文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讴歌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曾经有过的历史性创造。开篇揭秘是“运河—生活—文学”形成的良性的、美好的循环“引导我一次一次来到淮安”后,范先生首先描写了“清江浦记忆馆”带给她的丰富想象:“这里完整、完美地呈现了当年河道中心、漕运转输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的风貌。这是运河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开着浓浓的民间生活的烟火气。”

作为在同样是运河古城的苏州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她从清江浦的古巷老街走过的时候,自然感受到了“回家”的心境,并且提到“这一间连一间的民居以及其中的日常生活,就是家的气息,就是家的味道”。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一份文化上的家园感,保留一份乡愁。

范先生分别从“静”和“动”两个层面观察了“河下古镇”,说它“完全有资格安安静静、一言不发地待着”“因为在它十分平凡的外表之下,饱藏着令人惊叹的秘密呀”。它“曾经的一百零八条街巷,曾经的四十四座桥梁,曾经的一百零二处园林,曾经的六十三座牌坊,曾经的五十五座祠庙……”让“我们能够想象出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传说”。然而,河下的“静”,是和它的“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历史的人物就在这里,他们的精气神在这里飘逸,在这里行走,韩信、枚乘、吴承恩……他们的身影融入河下的空气之中,飘荡在古街的每一个角落”“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里继续展开”。

淮安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范先生对周总理这位伟人饱含深情。“一九五九年一月,周恩来从广东飞回北京。飞机到淮安上空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就这样,总理在驾驶舱里看到了淮安,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总理说,他看到了文通塔、里运河,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鼓楼(镇淮楼)附近的街道好像变宽了。”这就是淮安,就是伟人!还是范先生说得好:“这是最真实的心声,这是最感人的文字,这就是文学最坚实的基础。”“运河,给了我们感情,给了我们生活。运河边的淮安人,从运河获得生活的资源和理想的动力。”

还有许春樵先生的《南船北马到淮安》,我读着感觉是一篇带有浓厚历史哲学感的佳作。许先生抓住清江浦运河畔石码头边巨石垒砌的照壁上“南船北马 舍舟登陆”八个大字定格了“淮安的第一镜头”。也正是在真正悟透了淮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历史之后,许先生才思如泉涌,说:“‘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应该是从吴王夫差时就开始了,南船至此,必须舍舟登陆。”到了隋朝,“大运河两千七百公里,比如今的京广铁路还要长五百公里。”“这时候,黄、淮、运节点上的淮安,就由早先热闹的集镇,演变成繁华的都市,行政上叫楚州。”白居易曾感叹楚州是“淮水东南第一州”。你看“两千七百公里大运河的黄金水道里,每天正常行驶着两万六千多只船,漕船、商船每天在淮安停泊、转运的有一千多艘,船员、纤夫在淮安‘舍舟登陆’的超过三万人”。“每到凌晨,王家营千车齐发,桑车榆毂,声闻数里,煞是壮观”“十里长街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酒楼、茶楼、戏院、旅店,终日人满为患”。“可以这么说,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成就了淮安。”

淮安现在是世界“美食之都”,许先生谈到这个盛名来自历史:“石码头一带的十里长街,酒楼密布,四大名馆之一‘玉壶春’里的软兜长鱼、狮子头、蟹黄汤包等由民间走向宫廷,康熙、乾隆在淮安品尝了淮扬美味后,朝廷不跟淮安要钱要粮,而是要‘厨子’。”就淮安而言,“独特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淮安转运模式,为淮安集聚了千百年人气,营造了千百种生活氛围,涵养出千百态都市气息,几何级地拓宽了城市空间,激发了城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先生还在文中深刻分析:“‘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不是人为设计,也不是政府强制性规定,它是淮安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是运河独特的水文生态赋予的。”

确实,淮安因运河而兴,因“南船北马,舍舟登陆”而盛,我想,许先生这份苦思中得来的感悟一定会让许多人信服,当然我也是赞同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