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觉得这个判断内涵深刻,美好生活与民生、就业政策关系密切。美好生活不仅包括收入高,还包括身体健康、子女成才、老有所养等。这些都是要个人与政府花钱的,而且很多时候等问题严重了,花钱也未必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政策层面即使不未雨绸缪,但至少对利弊做到心中有数也很有必要。以下是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思考。
01
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包括资本(机器设备,土地)和人,这两者通过一定的技术相互配合实现生产。人,作为社会生产与家庭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资本、技术在属性上有很大不同。人的生产需要家庭、婚姻(至少绝大多数,数量受到上一代人的婚姻与非市场时间的制约),人的生产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才能够成熟(周期长,成本高),人有生命周期(人会老,其体力、精神都会衰退)。哪怕在短期内,人可以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的绝对时间都是24小时,不会因为资本的投入而有大的变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鼓励多频短期休假(一张一弛,有节奏的休息,改善工作时的体力、精神状态),延迟退休,缩短正规教育时长、提高教育系统的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低效率的办事流程、减少文山会海、以及通过评估调整现有工作制度的时间有效性,都是更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存量,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可行之策。
爱惜、节约使用当前的人力资本,不仅是社会生产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后劳动者需求的趋势。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措施都有利弊,成本收益测算必不可少。世界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与资本的最优匹配方式可能也不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相对而言人们对有限的时间的珍惜程度也就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新时代提高各项工作的时间利用效率的原因。这类措施对于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短期内见效快,长期有益。
02
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同。相对于服务业,制造业需要的劳动力的“规格(知识结构、技能组合)”比较统一。这是因为传统制造业的技术依赖于大型机器设备,需要很多人在相同的时间、协同努力。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也必然是标准化、结构化的,人的差异性的优势则体现较少。劳动力的服务更多的是体现在标准化的物化产品中,职业证书、工作年限等等是制造业对劳动力投入标准化要求的反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是制造业大国。当然,随着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应用,劳动者的个性化也可以在制造业中产生潜在价值。但至少现在,制造业主要需要的还是标准化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服务业因其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群,对劳动者能力、个性天然有多样性的需求,这也适应了部分人群劳动供给的特点与其内心动力。此外,服务业在劳动力需求上有更强的弹性,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安排等可以根据劳动力供需结构与数量灵活定制,这都与制造业形成互补,为充分利用全部潜在劳动力资源提供了可能。但不同于制造业可以相对低成本的以时间与产品产量来评估劳动者的付出,服务业要评估劳动者付出的努力的成本则可能更高(因为其劳动的多维性,难以简单线性量化),这方面虽然有一些新技术,比如抓屏,但总体而言仍然依赖于劳动者的内在动机。这也就决定了服务业中劳动者与企业的利益需要更紧密的联系(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甚至劳动者同时也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服务业中劳动者收益的波动性与其在制造业中有所不同。因此,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化国家的社保制度设计有必要适当调整,以包容、面对服务业就业的特点。当然,由于服务业就业的灵活多变、观测难度大,其对社保制度的防滥用措施的要求也更高,对劳动者诚信的要求也更高。
此外,服务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服务对象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等等与服务对象相匹配。相应的,服务业要求的劳动者群体必然是多样性的、个性鲜明的、互补性强的。任何大众化的、标准化的教育体系是难以适应对劳动者群体的如此要求的(即需要各种异质化的教育提供)。适应服务业要求的劳动者群体必然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积累、培养其人力资本(比如旅游、游学、甚至不断尝试各种兴趣爱好等等),这同样要求劳动者群体始终有意识的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保持联系,而不总是在“工作”中。休养生息对于服务业就业者尤其重要。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随着收入增加而会持续增加,但这种对服务业的需求确实对价格相对敏感,也与家庭内部生产有更强的替代性,而且很大一部分服务业是不可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因此,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不直接作用于改善贸易平衡。服务业更多的是吸收多样性的劳动力就业,通过减轻家庭生产负担而释放更多劳动力资源给制造业,促进国民收入的更加均等,宏观经济更有韧性、对各种局面有更强的适应性。
对就业搜寻而言,由于服务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与难以测度性,服务对象与服务者之间的搜寻匹配的难度更高,因此为了更有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需要数量更多、信用更好的中介机构或团体组合,这也就解释了如滴滴这类平台产生的内在动力。当然,这类平台也将个体对服务需求的微观上波动极大,通过在时间、空间上的汇总而实现宏观上的平稳,从而降低了服务业劳动者收入的风险。
事实上,服务业也有很大潜力为长期、可持续的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做出贡献,比如游戏、旅游、音视频、产品设计甚至医疗、教育服务,通过满足国际消费人群多方位的需求,一国不仅可以在服务业的出口中实现经济效益,还可以建立自己多元化的形象品牌获得巨大的无形资产,甚至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吸引各国人才,变现其国内服务业优势。
03
在考虑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时,也应综合考虑养老退休制度。养老金的发放虽然意味着短期内的财政成本,但如果能在提供合理养老金的同时消除更多工作年龄、生育年龄段的人口对今后养老的顾虑,则有可能释放更多的消费需求,提高生育率。需要指出的是,养老退休制度不仅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整养老金、退休金,还可以通过高效率的服务业实现老有所养。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服务者的需求也在变化,甚至可以成为服务的提供方。这方面可以有很多灵活性,但首先需要制度的灵活性,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激励,不要让提前退休成为个人收益最大化的选项。
04
最后,在为新时代而兴奋之余,可能还需要警惕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现小富即安、骄奢淫逸的风气。这都会加剧我们当前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总体数量不足、总体质量急需提高、构成相对同质化的问题。应该通过提高服务业效率,让更多潜在的劳动者走出安逸的家门;应该认识到随着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很多发达工业国家经济面临各种困难的背景下,各国的劳动力大军都不得不努力积累其人力资本。无论国内国外,未来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残酷,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让劳动者在当前工作之余可以持续接受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认识,从而培养一支长期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大军。
05
促进合理的人力资本回报体系,反对简单化看待收入不平等。
一国对流动性强、各国争抢的成熟高端人才给予高收入是国际化、开放经济体必然需要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为多数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情况下,通过对出口企业直接提供补贴已经面临很多困难,但一国可以通过对不可贸易的教育、医疗进行补贴,降低企业成本。这一方式虽然间接,但大多数人直接受益并感受得到。如果我们相信政府对市场的了解不如第一线的劳动者,并能够接受企业的新陈代谢是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方式,那么投资劳动者的教育、医疗健康则是当前形势所需。事实上,很多人移民到国外也就是因为其对于高质量基本服务的需求。相信我国有能力、有实力、更有效率地提供这类基本服务,这样的投资也将会使得我国更持久地保持可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当然,任何这样的投资必须要量力而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06
美好生活关键在“美”。只有劳动者有对“美”的感知、认可,创造出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才会让使用者、服务对象心情愉悦。“美”意味着为别人喜欢,它的具体特点可以是自信、勤劳、智慧、诙谐、包容、健康、优雅等等。“美好”的形象不必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环境成本,但一旦被大家接受为“美好”的国家,“美好”的企业,其收益是长期持续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将和谐美好的理念融合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孩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