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新部署,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于率先发展的江苏省来说,这一衔接期与过渡期,有着鲜明的江苏特点与时代机遇,应科学诊断当前江苏省所处的历史方位,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巨大的行动勇气,谱写江苏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和全国相比,江苏省的现代化事业在时间进度上,大概有3-6 年的提前量。建议按照“四个意识”的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把决胜期的江苏担当统一到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中,调整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行动上,坚持四个“毫不动摇”:(1)坚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毫不动摇;(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毫不动摇;(3)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毫不动摇;(4)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毫不动摇。
01当前江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在现代化事业中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富民发展之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江苏省现代化事业也进入了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点的全新的历史方位中。
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高度与全球视野,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意味着“两个一百年”战略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完成,而且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即将开启。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两个百年目标的衔接期与过渡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却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成效与质量,而且关系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基调与态势。充分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不仅需要踏石有痕、抓铁有印的实干家精神,也需要有对第二个百年目标提前谋篇布局、抢得先机的战略家视野。
作为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的经济大省,江苏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特殊作用,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泽民同志要求:“为全国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指出:“江苏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
改革开放40 年来,在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江苏人民牢记重托,不负使命,在现代化事业中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富民发展之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江苏省现代化事业也进入了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点的全新的历史方位中。
1. 从全球范围看,江苏省已经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去年,折换成美元,江苏省经济总量大约为1.103 万亿美元,位于全球经济体中的第15 位,仅次于西班牙的1.2326万亿美元;人均GDP 为1.436 万美元,位于全球经济体中的第54 位,仅次于立陶宛的1.48 万美元。其中,苏州、无锡人均GDP 超过2万美元,南京接近2 万美元,和世界上著名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2.19 万美元的人均GDP 相当。
2. 从国内看,2016年江苏省人均GDP 为9.539 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97 万元。比较发现,早在2010 年,江苏省人均GDP 为5.284 万元,基本接近2016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换言之,就现代化指标中的人均GDP 而言,江苏省现代化水平大概领先全国6 年。
3. 从实际进程看,江苏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按照国定标准,还是省定标准,最迟于今年,江苏省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指标上达标。江苏省不仅在时间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在质量和水平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胜利。
4. 从部署上看,江苏省已经提前调整发展战略应对全新历史方位的新挑战。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方略。这一新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路径,与十九大报告的新判断新要求不谋而合。
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江苏担当
江苏省的现代化事业,必然要率先谋划、率先行动、率先起跑。也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充分、合理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战略机遇应有的江苏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丰硕成果,奠定了江苏省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继续勇立潮头、奋力作为的殷实基础。顺应时代趋势、响应人民呼声,充分利用好率先发展形成的机遇期,才能继续“为全国发展探路”、在“两聚一高”中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与全国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相比,江苏省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总有一个率先发展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从人均GDP 维度看,大概在6 年左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性国定指标看,至少有3年的提前量。时间表倒逼路线图。江苏省的现代化事业,在行动上,很难与全国保持齐步,必然要率先谋划、率先行动、率先起跑。也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充分、合理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战略机遇应有的江苏担当。
1. 坚决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针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情况,自加压力、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金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 提前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全国现代化事业中,拥有3 到6 年时间率先发展优势的我省,不应等到2020 年才启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行动,而应利用决胜阶段的相对真空期,作出提前安排与部署。
3. 深化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理解。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应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则规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属性,即,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就,属于人民,属于民族,属于世界。基本实现,反映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对于江苏省来说,在制定现代化事业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时,应提出更高目标、更严要求。
4. 把党中央对现代化事业的新思想新判断新部署融入江苏省“两聚一高”的事业中去。“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完全契合、彰显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精神新理念;“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也体现了江苏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自加压力、主动作为的精神风貌。但是,按照“四个意识”的要求,江苏省应把自己的行动,主动对接、融入到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考虑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成为下一阶段的国家目标,建议拥有率先发展优势的江苏省,把目标调整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0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江苏行动
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需要遵循党中央的部署、顺应时代的大趋势、结合本地的实际,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行动。
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需要遵循党中央的部署、顺应时代的大趋势、结合本地的实际,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行动。
1. 坚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毫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优化发展结构,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毫不动摇。人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归宿,要永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江苏省现代化事业的总目标。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大幅提高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要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3. 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毫不动摇。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物质需求。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痛点。应加速“两高一低”产能的退出,推动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继续推进“263”行动计划,严格环保执法;着力打造重点生态工程,强化山林湖泊的保护,全力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
4. 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毫不动摇。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培养过硬的治国理政能力,才能面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标本兼治,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