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度且广泛地重塑着社会的各个维度。从技术革新到组织架构的优化,再到运行机制的变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而创造性破坏宛如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标志,以惊人的速度与广度重塑着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绝非简单的破坏力量,而是激发创新范式与推动系统重构的关键因素,它既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模式,又催生出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亟须构建起适配的韧性机制,以此来应对变革浪潮中涌现的诸多挑战。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社会,其影响远超技术层面,重塑了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一是在产业结构方面,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破坏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制造业为例,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提升效率、降低人力依赖,宁德时代借助AI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产品缺陷,这不仅变革生产工具,更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逻辑。二是就业市场受智能技术冲击,呈现岗位调整与职业升级并存态势。低技能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取代,然而与AI相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如“AI训练师”形成庞大从业群体。传统职业转型压力催生创新解决方案,像“数字技工”培养机制,以实践导向的能力提升路径实现职业生态动态升级。三是社会关系层面,人工智能重塑人际互动范式。元宇宙平台兴起使虚拟社交常态化,远程协作工具支持跨地域联动日常化。但过度依赖数字社交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疏离,出现社会关系“原子化”风险。部分城市通过社区干预策略,利用AI技术识别孤独人群并组织线下活动,这种“技术赋能+社会干预”模式为平衡数字与实体关系提供新思路。四是治理方式也因AI技术发生技术化转型。我国“城市大脑”实时分析道路视频数据,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降低交通拥堵指数;智慧警务系统压缩重点区域警情响应时间。算法决策与行政权力形成新型耦合关系,但需警惕“算法黑箱”风险,部分地区探索算法透明性机制,要求公共领域AI系统决策逻辑报备,为全球治理提供参照。
人工智能推动下的社会韧性发展方案。在人工智能引发的结构性变革面前,社会系统正面临着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多维挑战,而构建社会韧性已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是构建全生命周期能力再生体系。经济韧性的关键在于建立“调整——补偿——升级”的闭环机制。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政企合作,为中高龄工人提供技能转型支持,同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终身学习机制嵌入就业体系。实践证明,经济韧性需要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大量传统行业从业者借此成功转型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二是重构数字时代的社会联结网络。面对数字社交导致的人际疏离,我国部分城市通过社区干预策略,利用AI技术识别孤独人群并组织线下活动,有效缓解社会孤立问题。例如,一些社区推出的“AI养老助手”,既能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又能组织邻里互助活动,显著改善了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塑造人机共生的价值体系。AI对文化领域的冲击集中体现为价值认知的冲突。我国的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平台将AI修复与用户创作相结合,吸引大量公众参与文物保护。这种“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模式,为文化韧性建设提供了范本。四是完善技术治理体系。需加大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监管力度,要求企业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等环节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针对算法歧视问题,建立算法审计机制,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期审查,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五是培育全民数字生存能力。应加强对公众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引导公众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韧性构建的多维应对策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技术迭代与制度响应不匹配、算法权力与人文价值相冲突、生产效率与社会公平失衡等问题凸显,成为社会韧性建设的关键挑战。为应对这些复杂难题,需构建包含制度创新、伦理规制、协同治理、全球合作与韧性教育的全方位应对体系。
推动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层面,要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对高风险领域严格监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深圳的算法备案制度为监管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应设立“监管——创新”平衡机制,允许在特定区域对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前沿应用先行先试,为创新应用提供发展空间。
划定技术应用的人文边界。在伦理规制方面,技术发展必须坚守“科技向善”原则,将算法透明性、反歧视等伦理要求纳入刚性约束。比如,浙江省在智能客服系统中强制保留方言交互功能,为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结合提供了范例。此外,还需建立“伦理影响评估”体系,对重大人工智能项目在立项前进行全面的社会维度评估,以预防潜在风险。
打造多元参与的协同共治格局。协同治理是社会韧性建设的关键。通过开放技术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利用智能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二者协同发力,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电商企业运用需求预测算法精准平衡农产品供需,有效释放了社会治理潜能。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农业部门创建的虚拟农产品展示平台,根据消费者浏览记录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同时结合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动态推荐时令产品,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销量。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需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韧性建设。
培育全民数字生存能力。在培育全民数字生存能力方面,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至关重要。在中小学开设“人机协作”通识课程,在工作场所建立“AI技能银行”认证制度。比如,上海市的“银发数字伙伴”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智能设备使用培训,这种跨代际学习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参与全球协作贡献文明成果。全球协作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必然趋势。在自动驾驶、AI医疗等关键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通过“一带一路”数字合作输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推动构建“全球AI治理对话机制”,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共享适应小语种、低算力场景的轻量化模型,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