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2-23 10:16:0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在南京举办研究院年度学术会议(2024),近200位专家学者就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多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诸多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总体推进。以农业为例,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推动着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AI技术为加持,走“新精耕细作”之路发展智慧农业,将持续有效推动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农业更鲜明地呈现出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

“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徐鸣认为,我国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智慧农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但也存在专业高素质人才短缺、农业数据采集和应用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者从事智慧农业意愿不强等问题。他认为,应当努力培育智慧农业专门人才、加强农业大数据建设、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新路。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奠定基础。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院长项后军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畅通数据要素流动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市场取向的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始终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采用新运行机制,逐渐矫正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有效降低改革成本,实现了改革进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中国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后发优势、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

建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提出,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石、科技创新为引领、资金人才等要素为保障,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可以实现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用市场机制解决结构扭曲、配置效率低下问题,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体制机制支撑,以现代化产业组织形成市场动力来源,推进产业政策转向产业链政策,有效处理好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递进性和接续性。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施康认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同一个过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两大要素:一是生产力提高,二是要素投入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产业链,要坚持新旧产业的共存、融合、提升,注重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鼓励各地区差异化发展,避免增加无效产能;重视提高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坚持通过改革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实现经济创新发展。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突出数字化背景下的深度融合。江苏开放大学校长丁荣余认为,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变革的进程中,数字技术以强大穿透力推动着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快速增长的态势。

刘志彪还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部门有效连接。厘清“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概念,界定好各自职能,科学创新活动由财政资金负责,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家为主体。要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平台、中介和桥梁,把大学科研机构创造的知识变成整个社会的财富。要通过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融合解决顶尖科技与产业创新人才不足问题,转变教育方式,鼓励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为顶尖人才的成长提供宽容的环境和空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