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挖掘和提升大运河的精神价值
2018-06-12 09:3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健

  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华物质文明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华精神文明的代表之作。近代以来,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价值人所共知,而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则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和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远远不及长城。需要将大运河精神价值研究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文化遗产,提炼大运河精神,让大运河精神价值上升到与长城双峰并立的高度。

  大运河的精神价值,主要是指大运河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或整体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品格、人文气质和文脉源泉宝库地位。这种精神价值体现在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人们身份认同、国家统一局面形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促进国际交往、国际话语的传播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从中国大一统国家来说,大运河在密切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的联系,支撑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区域长期分离,保障中央王朝能够集中精力开疆拓土、巩固统一,防御草原游牧民族进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替代的交通大通道。同时,大运河在沟通全国水系、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方面,在联结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隋唐以后,大运河沿线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中心于一体,在空间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长达一千多年的“运河时代”。直到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和资本文化的传播和大运河的中断,经济文化重心向沿海、沿江转移,“江海时代”取代了“运河时代”。江苏城市的产生发展历史,空间上就是“沿运”“沿江”到“沿海”的形成格局。如果将长城比作父亲、以钢铁血肉之躯保家卫国,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大运河就是母亲,柔情似水,滋润哺育,无私贡献,和睦友善。

  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赓续不断的历程来看,大运河是中华文脉的一条重要轴线,贯穿东西南北。沿线先秦以来就是儒家、黄老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发源地、传承地、繁荣地。以江苏为例,明清以来的泰州学派、无锡东林党人、苏州的吴学、扬州学派、常州学派,无不活动在运河沿线。浙江的浙东、浙西学派,也主要在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沿线。从区域文化的丰富性来看,大运河沿线是多元文化最丰富的地带,计有京城古都文化、津门工商文化、河北燕赵文化、河南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等诸多形态。八大古都有7个在古运河沿线。从人才的分布看,大运河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江浙人才大多分布在大运河沿线。

  如何展现大运河这些重要价值,的确是大运河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保护好本体世界遗产,建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标性建筑,恢复最具代表性的水利航运工程设施,建造历史文化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打造体现文脉绵延的主题公园,修建绿色生态国家公园、健身休闲体育廊道,创作反映大运河精神的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等。这些,都需要很好的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作者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