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培植江苏“热带雨林”
2018-05-15 09: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申斯春 吕永刚 蔡怀平

  智库出品

  ● 在创新生态系统当中,仅仅有优良的“种子”和“土壤”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对党委政府来说,就是要当好“园丁”,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集聚更多更优的“种子”,让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让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

  ● 每一次新物种爆炸带来的都是对传统商业版图、经济版图乃至政治版图的冲击与颠覆。在即将爆发的第四次新物种爆炸中,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将会无所不在。面对经济“新物种爆炸”的机遇与挑战,江苏应当做好准备,张开双臂做好“两个熊抱”,即拥抱“跨界战争”、拥抱分享经济。

  考察世界上领先的创新生态体系,都具有“物种”丰富、竞争充分、共生进化、新奇涌现等共性特征,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法国巴黎大区等地更是形成了创新力旺盛的“创新热带雨林”。

  江苏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并非“零起点”,从“首吃螃蟹”的乡镇企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自费开发区”,再到在全国较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已成为江苏经济最具标识度、最能凸显区域特质的关键词。

  目前江苏拥有的创新物种在数量、种类和丰裕度上均处于全国前列,集聚了数量可观的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特别是人才储备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最具条件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打造“创新热带雨林”的地区之一。

  对标国际先进地区,打造江苏自己的“创新热带雨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创新生态体系的成长规律,依据江苏人文底蕴和自然禀赋涵养创新生态。

  捅破隔在政府

  与市场之间的“一层纸”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对传统“强政府”“父爱主义”的模式进行反思。在特定发展阶段,“强政府”的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但过犹不及,正所谓“真理越过一步就是谬误”,所以必须捅破政府与企业之间隔着的一层纸。

  政府在江苏创新生态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创新生态系统当中,仅仅有优良的“种子”和“土壤”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对党委政府来说,就是要当好“园丁”,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集聚更多更优的“种子”,让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让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政府要有做好“店小二”的角色意识,好的“店小二”仿佛不存在,但在客人需要的时候及时到位。这个角色看似普通,但事实上却需要敏锐的洞察、敏捷的身手和热情但平和的心境。有了准确的定位,政府在服务、管理市场过程中,就可以做到进退自如、收放自如,隔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一层纸”自然也就得到“冰释”,唯有如此,江苏创新生态才能形成最佳环境。

  向新经济的“寒武纪”

  发出“两个熊抱”

  新经济具有极强的扩张性、渗透性和颠覆性,近年来迅猛发展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对于当前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新物种爆炸”,概念援引自地质科学的物种大爆发,即6亿年前的寒武纪。从寒武纪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因此寒武纪被称为生命的历史性机遇期。

  今天所说的新经济领域的“新物种爆炸”,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三次,一是“电气”新物种爆炸,以电灯和汽车为新物种代表,以强电、弱电、内燃机为关键基础设施;二是“信息”新物种爆炸,以计算机为新物种代表,以互联网为关键基础设施;三是“连接”新物种爆炸,以智能手机、车联设备、智能家居为新物种代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硬件为关键基础设施。每一次新物种爆炸带来的都是对传统商业版图、经济版图乃至政治版图的冲击与颠覆。在即将爆发的第四次新物种爆炸中,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将会无所不在。

  面对经济“新物种爆炸”的机遇与挑战,江苏应当做好准备,张开双臂做好“两个熊抱”。

  拥抱“跨界战争”。所谓“跨界战争”就是发展跨界经济。之所以说是战争,这是由跨界产业竞争的激烈性决定的。一方面,可跨界的领域越来越多,甚至一个新领域都可能产生“新蓝海”;另一方面,由于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发展不成熟,相应的市场空间也有限,不足以承载过多的企业进入。因此,缺乏持续创新力的企业很难赢得竞争,大量的投入往往面临无法回报的压力。因此,江苏拥抱“跨界战争”需要突出重点,找准发力点。在注重发展“有油水”产业的同时,需要结合江苏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包括无人机、机器人、石墨烯、物联网等产业在内的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和新材料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从而在中国网、中国车、中国路的发展建设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江苏既要积极推动现有新经济发展,也要擅于导入新产业基因,蓄积未来新兴产业的优势。

  拥抱分享经济。美国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是一个边际成本为零的时代,协同共享经济将颠覆许多大公司的运行模式,分享经济或者说共享经济的发展空间极大。当前,共享经济正以燎原之势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共有6亿人参与,比上年增加1亿人;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2025年占比将攀升至20%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江苏企业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做好“放管服”,为分享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及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和有效管理。通过发挥改革“深刺激”“强刺激”作用,为企业“松绑”、为群众“增利”,可以吸引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形成发展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

  政府服务创新

  要做到“三个不”

  政府如何服务创新,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履职尽责的角度讲,就是做好“不越位”“不缺位”。但由于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跨界经济、分享经济更是常常要突破传统的管制框架,对政府如何履行职责提出了更大挑战。发展创新生态,江苏重要的是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多为企业松绑,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大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一是“不把大象赶进瓷器店”。世界500强是引领全球创新的“大象”,其中中国企业目前已达20%,但江苏仅有2家。今后江苏的企业,需要培育更多“大象”型企业,更多地踩到国家战略中心位置,在“一带一路”以及军民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不怕孩子拆坏所有玩具”。创新的核心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敢的行动力,以及大胆试错的实践经历,循规蹈矩培养不出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创新需要保持年轻态,新兴业态尤为如此。“不怕孩子拆坏所有玩具”,就是要让创业者敢于打破坛坛罐罐,通过创新乃至颠覆,抢占行业发展先进,赢得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然而,现行教育制度和模式严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严重制约创新的长远发展,应试教育与创新期待已经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三是“不让创业者在鸡蛋上跳舞”。创新创业需要更多的平台。江苏为推动创新,已经形成诸多大平台、高平台。我省迄今已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省级以上开发区撑起了我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我省经济的“压舱石”。然而,江苏创新平台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流动性不强、冒险精神不足;科技政策管理过死,工程思维过强,不符合创新规律;风投业发育不足,难以催生更多的创新企业,等等。

  集聚四类

  创新的“种子”

  所谓创新的“种子”就是创新主体,不同的创新主体有着不同的生成轨迹,众多创新主体集聚形成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创新文化。

  对于江苏来说,我们需要培育好“四类创新种子”。一是培育有抱负、有情怀的知名企业家。探访华为、腾讯等标杆企业,无不拥有一位有情怀、有抱负的知名企业家,无不拥有持续创新、永立潮头的管理团队。江苏需要涌现出更多的有眼光、有情怀的企业家,贡献出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站上时代和行业的巅峰。

  二是培育有梦想、敢打拼的新型本土创业家。江苏民营企业家队伍出现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虽然民营企业家队伍庞大,且所进入的行业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但是与浙江、福建等地遍布敢打敢拼的草根创业者不同,江苏草根创业者的“狼性”少了许多。鉴于江苏自身情况的特殊性,要多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走引进嫁接式的高端创新道路,也走本土创业道路,既保持产业的高度,也拥有本土创业的那种草莽式的魄力,为江苏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动能。

  三是培育更多有商业头脑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不足,一直是我省的“阿喀琉斯之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就主体而言,与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有关。以硅谷为例,在周边发达的教育体系与硅谷商业奇迹的双向反馈机制作用之下,硅谷及其周边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了一种“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推崇创新创业的科研及市场经营理念。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与产业化之间搭建了桥梁,取得初步成效,但未来还需继续发力,才能真正让江苏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四是积极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资源。创新活动是不均匀分布的,呈现高度的集聚性,特别是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北京、上海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江苏虽然相对边缘化,但由于有了高铁,处在两个中心之间,可以做不少事情,有一定比较优势。《2017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2016年上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额占比达到69%,向外省市技术输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9.6%。可以预期,上海未来的科技辐射效果还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北京、上海两个中心都在实施“减量发展”,建议江苏实行“双向战略”“北接东借”。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研究室战略研究小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