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旅游地产与 养老地产互动发展
2018-05-15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马 骏

  决策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研究城乡融合机制的新方向,客观分析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以产业为抓手,以富民为目标。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引导资金进入乡村:一方面需要有投资资金进入乡村,从而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帮助农村建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有消费资金进入乡村,支撑农村的就业岗位,为农民的富裕生活创造条件。

  近年来,正在兴起的旅游养老地产可以解决资金进入乡村的难题。旅游地产一般是以某种旅游资源为亮点集中开发住宅,吸引消费者以旅游度假为目的而购买住宅的一种商业形式。养老地产一般以较好的自然环境匹配较好的养老设施与服务,吸引年龄较大的消费者的一种商业形式。城市的发展使得地价高涨,显然这两类地产的选址都会在乡村,能够有效地带动建设资金与消费资金进入乡村。发展旅游地产与养老地产的好处有:能够通过开发企业带入资金完成基础设置的改善,能够通过开发企业的经营带来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够通过城市居民的消费带动当地的特色产业,不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发达地区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都市圈”经济逐渐成为最明显的特征,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城市人群缓解工作压力的需求、对于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城市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等原因,使得旅游地产与养老地产的发展方兴未艾。但事实上,这两类地产形式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弊端,总的说来有:入住率不高、升值幅度小、难以进行再交易、开发商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会使得大量的土地闲置,并不能促进乡村振兴。在“都市圈”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城市化新阶段的特征,探索出养老地产与旅游地产互动开发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都市圈”经济正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重要特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济均在向都市圈集聚。都市圈内的城市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每个城市各具特色、功能定位合理,错位发展。乡村振兴应该纳入到都市圈的分工体系,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因产业特点合理规划。现阶段,城乡融合往往面临以下几个阻碍:一是城乡之间产业互动不活跃,二是公共资源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三是人口分布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在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城市现代化阶段,大城市应该是信息流、资金流与现代服务业的中心,都市圈范围的中小城市应该围绕大城市的产业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消费转移。

  在“都市圈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对于旅游与养老地产有了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家庭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大。随着都市圈经济影响不断深入,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的GDP均不断增加,行业分工更加明显。普通人成为都市中的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周末短途休闲度假来远离大城市带来的压力。过夜消费占休闲需求比重不断增大。传统的近郊度假模式往往呈现出消费者当天往返的现象,对近郊交通造成巨大压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放缓,过夜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过夜消费”恰恰可以让居民充分地感受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老龄人口候鸟式养老需求不断增大。由于医疗资源向大城市不断集中,城市中的老人到远郊或者小城市养老是行不通的,但是由于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候鸟人养老亦即阶段性地入住养老地产是接下来主要的需求。

  乡村振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应该促进各类资金能够回归农村,让农民能够在农村享受与城市同等的生活品质,但是养老地产与旅游地产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入住率低、维护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科学推动旅游养老地产互动发展,可以避免很多项目烂尾或者变成个别企业囤地。这要求我们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交通网络合理的通勤时间内规划项目选址。虽然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与大城市之间的通勤越来越方便,并不意味着项目选址可以偏离。以发达国家为例,2个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是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边界,因为超过2小时会带来旅途疲劳,驾驶者的痛苦程度会显著提升,同时应该尽可能地靠近高速、高铁的重要节点。

  二是建立养老与旅游地产结合的全年龄段项目。空置率不仅影响两类地产商的投入成本,同时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提高地产标的使用率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开发商可以尝试旅游地产与养老地产结合的、适合各类人群“全年龄段”的产品,在老人候鸟式养老方式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全年剩下的时间可以由年轻人带孩子进行度假消费,这就需要同时兼顾各年龄段人的配套设施。

  三是建立度假酒店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开发商在尝试两类地产互动发展的时候,物业服务的高投入低回报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所以需要建立度假酒店,一方面可以吸引临时休闲人群,同时可以为地产项目提供配套的物业服务,达到规模经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