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回答“创新四问”关键在于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
2017-10-18 08: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志彪

  老彪产经视线

  ● 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过程。

  ● 通过开放的包容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和流动,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政策目标。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期间,省委李强书记在参加苏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创新四问”,切中了江苏率先建设创新驱动省份战略的软肋,对于未来江苏发展创新经济的战略走向将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对江苏乃至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的地方都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启发价值,也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一般意义上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在当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苏州在全省创新格局中,必须加速进行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尽快把模仿创新的发展引领方式,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新的引领发展模式。即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苏州有这样的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也应该有这种努力、担当、勇气和魄力。现在最需要的是,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性作用,或率先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经济,必须把自身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否则,我们就抓不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给江苏带来的发展机遇。

  追求创新的原创性,要依据于原创性的基础科研成果。这对把钱变为知识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运作体制、研究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金钱的应用开发研究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创新过程顺畅运行,需要政府努力去构建基于“文化——制度——市场——技术”的综合性创新激励系统。

  第一,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对制度的依赖更加深重。缺少制度创新的支撑,不可能有原创性创新大量涌现。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营商环境,是驱动创新实现原创性的主动力。一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要有真正代表长远利益的决策支持体系,急功近利的短期眼界,不可能孵化和衍生出需要长期打磨才能成功的原创性成果;二是要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使企业既有竞争压力、又有竞争实力去长期从事艰苦的研究开发活动;三是要以法治保护和鼓励创新活动,如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二,培育和扶植本国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的市场基础。当今的中国市场已经对外资高度开放,但是对本土企业却有许多行政性的进入障碍。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应该站到前台带头支持中国企业实施原创性成果战略。一是政府的大宗采购项目要对国内优秀民营企业按国际惯例实施倾斜支持政策;二是要努力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拆除市场壁垒和进入障碍;三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国际代工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及时转换为具有原创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企业;四是要创造中国企业原创性成果形成的市场基础和舆论条件。从微观方面来看,要培养国内客户的挑剔度。精致需求型的客户对厂商施加高标准的压力,激励厂商改善、创新、自我提升以进入更高级的市场区域。

  第三,民族文化认同和培植自信心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追求原创性成果主要的障碍,来源于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过度崇拜。对世界著名品牌而言,品质只是消费的一个基本条件,制造地点和文化历史往往赋予了它们更多的社会学涵义,如原创性的设计思想、品牌想象力的历史感等。因此,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过程。

  长期从事国际代工进行出口导向的中国企业,现在都面临着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问题。这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任务。但是从微观上来说,本土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企业(OEM)是痛苦转型发展自有品牌,还是安于现状继续做著名品牌光环下的幕后英雄,成为规模取胜的“隐形冠军”,往往是两难选择。OEM企业是否一定要发展自有品牌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如果竞争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依然存在,而且如果某一特定企业具备发展自有品牌的各种资源和条件,那它就应该大胆地进行创新。具体的创新可能有三条路径:第一是OEM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独立地发展自有品牌。第二是OEM企业抓住市场变化中的新空间,避开原品牌商的竞争锋芒,发展新的适合自身的新品牌。第三是通过改变技术,在既有的市场中挖掘新市场。

  不过,现实中擅长生产制造的中国OEM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距离往往太过遥远,它们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并不敏感,要达到上述所说的悟性,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毕竟许多企业只会OEM,一旦它选择了转型自有品牌的战略,也绝对不是多了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多了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国OEM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关联起来的能力。现在它们要做的最基本一点,就是应该把企业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准做上来,把工人素质做上来,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口碑做上来,把企业的知名度做上来,企业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通过创建原创性成果和品牌来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这个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到来。但这并不排斥某些具备条件的先进企业在提高和稳定OEM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不仅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累积组织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为某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基础和需求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等。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所用。全球智慧和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通过开放的包容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和流动,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政策目标。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应该构建至少包含如下元素和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

  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企业主体系统。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真正主体,它是主导科技知识转化为商业化应用全过程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以高技术企业为主体,使其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部门之间形成开放的紧密型联系,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命运体,对于吸收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基础创新的思想,对于企业酝酿颠覆式创新和改良式创新,对于研发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对于降低研发风险、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是至关重要的。

  最大限度地适应、回避创新风险的资本系统。并不是所有的货币和资本,都对创新活动具有鼓励和包容性。未来,中国政府在科技研发资助、初创企业培育等方面,将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国企民企、风投资本、专业服务提供商等之间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紧密合作,各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形成一条独特的价值链。

  灵活高效的全球创新人才激励系统。收入多、平台高、成长机会多、创新氛围好,是激励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关键因素。除了获取更高的工资收入外,优秀人才主要靠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获得持续收入。鼓励创新人才合理流动、宽容失败的鼓励创新的文化,也是构成激励系统的重要要素。此外,还要为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为创新人员和活动保驾护航。

  创新模式得以不断更新的动力系统。当今世界各国的创新发展模式,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趋势,涌现出了大企业内部创业创新孵化机制以及创新中心培育等多种新模式。如大企业孵化的创业创新模式,就是大企业以投资者的身份,帮助员工成立附属公司,如果创业团队失败,集团公司只损失有限的投资资金;如果创业成功,则集团公司有收购附属公司及其技术的优先权,使它成为内部的研发团队。这一机制既降低了员工创业创新的风险,又激励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建设全球创新链的分工系统。当今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全球创新链的结构:创新型企业位于这个创新链的高端,通过技术研发和外包,去引领全产业的发展;外包的加工制造装配企业,则处于这个创新链的相对低端环节,它们往往处于全球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帮助前者将理念、设计、点子等转化为具体产品。在这条创新链中,大学是这种全球创新分工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省重点高端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