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发展具有苏派风格的特色小镇
2017-03-23 08: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圆桌会

  对于江苏而言,如何发展具有苏派风格的特色小镇?围绕这一主题,紫金传媒智库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何在?

  问题一:缺乏长远谋划和必要规划

  周凯:部分小镇建设往往本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难对城镇发展进行长远的谋划,甚至缺乏必要的规划,造成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存在填湖、削山、砍树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有时候,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唱“空城计”的局面。

  问题二:缺少应对平台化小镇营造模式

  闵学勤:“特色小镇”的概念非常棒,只是运动式的推广能否实现它的初衷仍有待考量。特色小镇的发起确实是产业导向,但它的落脚应是产城人文的融合。现在的城市治理者除了有申报冲动外,大多没有想好如何应对平台化的小镇营造模式。

  问题三:产业线趋同且初级低端

  周凯:特色小镇实际上是非建制镇,是一个产城人文融合一体的3平方公里以内的区域,需要同时具有主导产业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现在很多地方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是一个好的抓手。因此,特色小镇不求大而全,重要的是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功能与文旅功能上找到独特定位。但地方上,大都产业线趋同且初级低端,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挖掘,所以会觉得无物可做。

  如何培育有江苏特色的特色小镇?

  对策一:精准定位,挖掘江苏人文旅游资源

  周凯:江苏是全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围绕既有的旅游景点挖掘人文素材,形成文旅风情的产业,进而形成独到的小镇是必由之路。无论什么样的产业总会是“冰冷的”,只有人文才是“温暖的”,且有感知点与共鸣点。但是园区转型也要注意,一定要有能够发展旅游的区位潜质与资源,而且有能够形成产城融合的物理空间。

  孔昭巍:江苏培育特色小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特色小镇可以根据文化、旅游等特点定位,创造与其他地区小镇不同的、且能代表江苏不同区域特点的个性特色,营造新型生活空间。过去江苏有很多XX之乡,现在大多数乡都升级成了镇,但同样可以沿袭之前的特点,打造相应的特色小镇,用独特的文化资源来充实小镇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软实力。

  对策二:提前规划,整合资本、智库等多方资源

  周凯:特色小镇成立平台公司是必须的,现在就是由政府引导资金,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化运作,但这对建设资金额度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江苏省政府规定,三年内特色小镇的投资额度不得低于30亿,高端制造业类的特色小镇,3年投资不得低于50亿。社会资本选择的小镇如果发展良好,那么中长期的收益还是可观的。

  闵学勤:智库也可以嵌入特色小镇,其思路有两条,一条是“精准运营”的思路,另一条是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周晓虹教授提出的“文化再造”思路。第一条思路包括“八化”: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小镇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小镇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小镇绩效评估精细化、全球化。第二条思路,通过智库专家的介入,将小镇以往沉淀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糅合再造生成可延展复制的“文化IP”,再与资本、产业等联手创造新经济下的特色小镇。

  对策三:循序渐进,注重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周凯:省政府对小镇的政策是宽进严出,动态考核,这是政府的一种务实态度,说明政府确实希冀特色小镇落地化实施,良性化运转,激励化考核。3-5年只能使特色小镇初具框架雏形,如果要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非得有5-10年的铺底、20年的运营,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裴雷: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首先要考虑竞争力和可持续性,要么有鲜明的功能性定位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要么具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作为支撑。否则,城镇的内生增长或自发性发展太难在人才、产业中取得“优质资源”。所以,政府驱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运动式也不太可取,应该对试点城镇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跟踪和评估,毕竟以往经济强镇和“特色”城镇的形成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因而,特色城镇不仅仅是所有社会服务和城市功能在乡村的社会试验,而且也是经济试验,应该留出试错和纠错的空间和时间。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