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一重要论断,为开展国家生物安全风险治理提供了基本方针,明确了工作部署,同时也为加强全社会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生物安全意识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必须直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公众生物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和短板,从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高度,加强全社会的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生物安全风险意识,助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效能。
一是根据国家生物安全挑战确定宣传教育内容。当前,我国生物安全领域主要面临新发突发传染病与应用生物技术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外来生物入侵、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风险挑战。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这些风险挑战,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必须从应对生物安全风险挑战的角度,确定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首先,要进一步宣传生物安全的重大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公众充分认识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固屏障,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时刻绷紧“生物安全”这根弦,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其次,要学习宣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要学习宣传我国当前生物安全领域已有的相关法律规范和即将制定出台的“生物安全法”。同时要根据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宣传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国际公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与生物安全相关的规定,增强全社会的生物安全理念和生物安全意识,培养公众自觉遵守生物安全法律规范的行为习惯,保障和促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第三,要宣传普及日常生活中生物安全知识。结合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加大生物安全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使更多的人具备生物风险防范常识,提升全社会对生物风险的关注度,为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比如,要引导公众能够正确识别和科学判断生物安全风险的类别、危害、来源和扩散途径,增强积极预防生物安全风险的主动意识。
二是区别不同对象提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要求。开展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应区别不同对象,增强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在做好全民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公务人员的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提高生物安全的社会治理能力;与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部门特别是海关、检验检疫、质检等监管及执法人员要增强生物安全管理的知识,严格依法履行维护生物安全的公共权力,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其次,要做好青少年群体生物安全宣传教育。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与不同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青少年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和践行生物安全意识。第三,要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在推进农业农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比如,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开展“厕所革命”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加强对农民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使农民了解和掌握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常见的生物安全威胁和各类风险,增强防范生物安全威胁的意识,促进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三是坚持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与生物安全治理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只有与生物安全治理实践相结合,才能切实增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助力生物安全治理实践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生物安全治理经验,提升生物安全综合治理水平。比如,要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生物安全法规不健全、生物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控制机制不完善、生物安全信息发布等不到位等问题,全面开展生物安全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成立国家层面的生物安全领导部门,或赋予已有部门生物安全的专门管理职责,构建统一的生物安全管理构架。其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生物实验室安全监管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强化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防止人类(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基因污染、基因信息泄露、病原体和病毒实验室逃逸等生物安全事故,着力培养研究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生物安全责任意识,消除生物实验室的各种风险和隐患,增强维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能力。第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比如,结合重大传染病预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物安全专项治理,大力推进生物安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把生物安全宣传教育融入社会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人民群众了解生物安全知识、增强生物安全意识、践行生物安全理念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强化新闻媒体在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把好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权威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宣传科学知识、开展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这一优势。首先,要创新新闻媒体的宣传方式。对新闻宣传来说,群众语言最生动、最深刻,也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类媒体在开办生物安全宣传栏目的同时,要加强媒体语言和科普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将高度专业、内容枯燥的最新生物科技通俗化、趣味化,破除生物安全的神秘感,使普通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让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接地气”、“有人气”。其次,要发挥新闻媒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生物科普作用。由于生物科学知识的匮乏和无知,伪科学和愚昧迷信盛行,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对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新闻媒体要针对日常生活特别是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中的各类谣言和虚假信息,及时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普及,帮助人们获取真实权威的信息和生物科学知识,有效消除社会恐慌情绪,当好生物安全知识的“快递员”和“扩音器”。第三,要发挥媒体融合在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中的优势。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增强生物安全信息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比如,要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优化升级信息支撑平台,在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生产、传播体系构建上下功夫,打造生物安全知识普及的“中央厨房”,实现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智慧、精准和个性化,真正实现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的全民覆盖。
五是切实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对于巩固国家生物安全治理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比如,各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都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制度,面向社会开展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加强基层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各类生物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基层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尽力解决基层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在人员、教材、经费、设施等方面的困难,努力创造良好的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条件,等等,真正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许小东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大基地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戴传超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