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五个共识”,构建江南运河文化建设新高地
2021-08-17 09:45:00  来源:交汇点

“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江南柳”,本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后来被用作词牌。其中尤以唐代姑苏诗太守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最为出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是文人笔下的美学意象,亦是国人心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古代,江南,是田田可采的莲叶间的一笑一颦,是爱杀江南的酒旗边的奔放高歌,是脉脉斜晖中千帆过尽皆不是的万般纠结,更是斗酒百斛后醉卧南山的倜傥风流。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与传统的江南地区大体吻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让江南文化站上了新的历史平台,必定展示出新的活力。

大运河,上下两千五百余年,绵延三千多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开凿于先秦时期的江南运河,将江南的各个城市如明珠般串联起来,带来了江南的千载繁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将薪火相传活化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形成“创新推动江南运河文化建设”的共识。江南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点段,流淌千年,生生不息,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其流经区域是隋唐以来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人口繁盛、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江南运河沿线城镇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形态丰富,多数城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运河沿线文化兼容并蓄、多元交融,融通贯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江南诸城镇应深入挖掘研究江南运河文化内涵,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载体,推动江南运河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江南运河沿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形成“协同推进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共同发展”的共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靠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个地域不可能单独完成。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长基因,以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为共同纽带,长三角区域结成紧密的共同体,既有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有现实经济的基础,更有市民心理的引力。站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期,江南运河沿线诸城市当建立协同机制,包括省际之间、省内不同地区与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或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等。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突出保护,统筹考虑“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工作重点,同时处理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协同对接问题,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有机协调。

形成“江南沿运河水路航道长效监管”的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南运河段是京杭大运河运输最为繁忙的点段。江南诸城市应加强江南运河段水路航道生态监管机制,大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将“清净运河水”作为推进江南运河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管控工业、船舶、生活、农业等污染排放,大力整治沿线城乡黑臭水体,努力保护江南运河生态系统。同时,提升沿线景观风貌,协同加强河湖管理和岸线整治,合理保护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杜绝治理死角和相互推诿现象,统筹推进江南运河水资源管理,着力打造一批优良生态、优秀文化、悠久历史交相辉映的绿色长廊,让经济、生态、文化发展彼此相互促进,努力开创共赢局面,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形成“科学保护江南运河沿线古村镇”的共识。古村镇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古村镇星罗棋布。江南运河沿线的城镇要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相关要求,对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重点古村古镇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展示,不过度开发、不过度人为造景,完善周边环境整治,动态全景展示江南古村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按照建设“水韵江南”文化高地的目标和要求,彰显江南运河与江南诸城市间相伴相生的特色,加强江南水乡古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着力打造以“江南诗画•水乡古镇”为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高地。同时,江南沿运河区域要抢抓国家文化公园试点机会,加快推进江南沿运河区域内大运河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具有江南区域特色的建设范例,高水平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加快江南运河数字云平台建设。坚持把弘扬运河文化与建设城市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沿运河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品质试点建设带动江南运河沿线城乡高质量发展。

形成“合理布局江南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共识。旅游是传播彰显大运河特色文化、展示大运河生态风貌的重要手段。江南各区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江南运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江南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江南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一批乡村民俗、星级乡村旅游区,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线路。做大做强沿线文化产业,大力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合理活化利用江南运河沿线工业遗产,因地制宜改造一批沿线老旧厂房,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开展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特色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全力打响“千年运河”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大运河相关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江南运河文化建设要沿着“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江南运河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展示江南运河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开创运河文化建设的新样板。

陈璇(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秘书长,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