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挖掘苏州“最江南”的红色文化基因
2021-08-17 09:43: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张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以“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和“苏州制造”为抓手,推进新时代苏州高质量发展的起始之年。作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城市,苏州肩负着江苏省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重任。苏州“最江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不仅仅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画卷,更有着“敢为人先、勇于追求”的奋进精神,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因此,值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挖掘苏州“最江南”的红色文化基因,赓续苏州红色血脉,对传承苏州千年江南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是一个多方配合的过程,既需要高校学者和专家的主动作为,也始终离不开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苏州的文化基因中,有很多红色、奋进、感人的红色元素,从早期吴国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任用天下贤才,建阖闾大城、锻造当时强大的军队,到大运河的开凿及明清时期工商业的迅速崛起,再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州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大法宝”的路径探索,红色文化中“坚韧、刚强、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与江南文化相结合,共同成就了苏州当下发展的成绩。因此,“红色江南”文化品牌既是对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助力,也是向建党百年的献礼。那么,从市委市政府层面出发,需要积极整合苏州现有十个板块中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中各主体的力量,各级党委要在党建工作中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系统挖掘、开发属于江南文化范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

其次,要从教育层面生动讲好江南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故事。这首先是要从学术层面强化江南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相关文脉的挖掘与整理工作。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献整理和学术品牌打造,增强苏州红色文化在学术圈的可视度和影响力,构建“红色江南”文化品牌,丰富党史教育内涵,以学术整理带动知识的普及。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是离不开对青少年的认知培养。学校是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的主战场,优化校园的传承环境,了解江南文化优秀传统,熟知历史上曾经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红色革命故事,对于青少年培养“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初心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学校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引入红色文化,以思政带动文化普及,在实践课程中植入红色基因。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红色宣传栏、红色校园电台,复原和搭建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比如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纪念碑、乐益女中的牌楼等场景,通过声光电、全息影像、与英雄人物合影等手段,结合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革命历史人物诞辰周年等主题活动,引导新时代青少年传承富有苏州地域江南文化气质的红色革命文化,从而提升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党史国史,进而深化对党史国史的认知,使其形成深刻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与历史意识。

第三,从市民普及层面做好江南文化红色基因“最后一公里”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在党员中开展,在普通民众中也同样需要。“学史爱党”“学史爱国”是全中国人民的必修课。因此,结合江南文化进行红色基因的宣讲与挖掘,是充分优化社会层面传承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先,要积极发挥社区在苏州在江南文化红色基因宣讲活动建设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党建、文化建设贴近群众生活的特性,积极在居民群众中开展苏州“红色江南”的宣传、普及工作。例如,通过具有江南风情的红歌及广场舞大赛、朗诵大赛、居民摄影大赛、故事会等形式,在各社区中推出以“红色江南 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各种文娱活动,一方面打造和丰富居民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唤醒那些经历过峥嵘岁月的居民记忆深处易被打动的部分,也为未经历过这段岁月的青年人种下革命的火种,让其身临其境感受党和国家为了人民幸福、百姓安康曾经作出的努力和牺牲,从而让“红色江南”的故事深入每一个苏州市民的内心。其次,需要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先进的数字化手段,都可以作为“红色江南”文化品牌宣传的辅助手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已基本成为新时代民众的“标配”,尤其是被称为“Z世代”的青年人的“标配”。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对青年群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红色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还需要使传承工作与时代特点深度融合,塑造优质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环境。

第四,从文旅融合层面打造苏州“红色江南”经典旅游路线。山温水暖的江南历史上曾是“断发文身”“尚武果敢”的地域。细细梳理,苏州旅游路线中,具有红色印记的路线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以大运河苏州段为例,就有很多红色文化的印记。如20世纪20年代,苏州第一个党支部曾设在“运河十景”的平江古巷;工人罢工、城乡暴动往往爆发于运河两岸;阊门外谋划光复苏州。如1939年5月初,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率700多名战士建立“江南抗日义勇军”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再如1938年元旦为了保护受辱女学生在吴门桥被日军枪杀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等等。苏州历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江南文化以水乡为底蕴,在物态和精神两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气质,更是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红色江南”经典旅游路线是向全国人民普及苏州江南文化红色基因最佳、最有效的办法。这些旅游路线一方面可以触摸历史,还可以塑造未来。因此,完全可以建设一批具有“红色江南”文化底蕴和色彩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红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红色江南”特色研学、康养游路线,逐渐将“红色江南游”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打卡点”,努力擦亮党建高地“金名片”,以“文化+党建”的特有方式展现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

张健(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苏州石湖智库理事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