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面向“十四五”时期和2035远景发展目标,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高水平规划为战略突破口,谋划和布局长三角江南文化示范区建设,构建江南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总体协调和制度安排,对于开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空间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正走向自觉时代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整体传承和合力保护开发江南文化资源上形成共识并快速推进,标志着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在长三角正在走向自觉时代。建议在认真研究和吸取过去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反思过去按照经济发展思路从事文化建设的误区,在新一轮江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中,先行开展关于江南文化的范畴、范围、类型、内涵、历史价值、现代转换等研究,为长三角江南文化发展提供“内在生产观念”和“实践操作原理”。在明确了概念内涵、外延边界、评价标准、发展模式等理论认识之后,再着手开展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如此,既可以走出过去“先建设,后规划”或“无规划乱建设”的怪圈,尽可能地减少折腾和发展成本,还能够在江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协同机制。
重视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规划研究
基于长三角的雄厚物质基础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非常必要。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我国启动最早、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长三角在经济、资本、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目前,长三角核心区16城市GDP总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城市群的前列。经济上的绝对优势造就了长三角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地位,但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不足、工业增长减速、出口风险增大、生态挑战加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和规划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有助于纠正由于过分强调人口、经济和交通等要素而导致的各种城市群发展后遗症,推进长三角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并对中国其他城市群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形态上做好差异化的战略区分
在传承创新的意义上,江南文化在形态上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为代表、居于最高层级的都市文化,二是以扬州、常州、无锡、镇江、嘉兴、湖州、芜湖、黄山等为代表、居于中间层级的城市文化,三是居于最低层级、以明清江南市镇为代表的城镇文化。这三种形态不仅符合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城市群的文化层级关系。为防止长三角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上重蹈重复规划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的覆辙,应在科学研究和论证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江南文化定位,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可重点建设都市文化,扬州、无锡、嘉兴、宁波等可重点建设城市文化,苏南、浙西、皖南等可重点建设城镇文化,避免城市文化发展出现同质化,同时也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带动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走上生态、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贴合自然特质,突出文化主题和内容引领
在江南文化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坚决防止相互抄袭、模仿和复制。一方面,要立足于三省一市各自的人文地理禀赋和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发挥江南传统空间和文化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传承优秀江南传统设计文化,坚决摈弃“洋大怪”的规划设计模式,促使江南自然和文化特色与当代长三角城镇发展建设相协调提供顶层设计。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建议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依托相关高校成立“江南文化示范区研究中心”,集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众多。首先,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持续支持区域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重建和复兴。其次,与其他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相比,集聚着世界一流文化人才和团队的长三角,在文化发展理念特别是在开放发展和国际化上,同样拥有其他区域不具备的视野和优势;再次,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共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体系中均拥有良好口碑和无穷魅力的小传统,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不仅有利于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文化冲突和矛盾,也有利于在中国和世界建设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示范区。最后,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品质优雅的江南文化为文化资源,建立高品质的长三角城市文化,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切实促进和引导长三角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