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挖掘江南水乡古镇人居环境的营建智慧
2021-06-21 10:3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雷诚 曹惠敏

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古镇不断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栖居意蕴,其选址布局、水系规划、园林营造、景观塑造等营建智慧,谱写着江南文化特质与审美情趣的魅力之歌。因而深度挖掘江南水乡古镇营建智慧是传承江南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度地:“象天法地,巧于因借”的区域观

人居环境核心在于选择宜居的空间环境。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象天法地”的朴素环境观——在大尺度自然环境中“度地”,探寻融合相生的居址。江南水乡古镇在营建之初就将自然、城、人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进行整体考量,成为“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的营城典范。其精髓在于:一是放眼区域,生态选址。依托自然环境,兼顾城防和宜居,在太湖平原平坦地形中“相土尝水”锁定城市安全基因,在水网密集地区构建生态景观协调的区域城镇地理格局。二是巧借山水,形胜构形。因地制宜将城市风景格局扩大、巧借城外美景,将外围自然山水风景“借”入城中——钟灵毓秀“十山九湖”得以成为姑苏城“因借”美景。如此“因形就势”之“形胜”是崇尚自然山水的高度美学概括。

理水:“推理酌情,因水利导”的生态观

古人将地域水脉水系视为“地之血脉”,“理水”即为调节大地肌理和脉络。江南古镇极为重视水源供给和水系调整,逐步形成“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得其利而避其害”的理水思想和治水文化——理水既要结合水环境规律以趋利避害,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纵观江南水乡古镇人居千年史,正是一部不断“治理水、规划水、利用水”的文化匠作。“因水利导、以水为生、枕水而眠”,江南城镇利用水环境达到极致——水系成为城镇生长的骨架和脉络,“水陆并行”决定了街道、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的总体格局,水网成为联络城镇物质空间的支撑体系,缔造了“人家尽枕河”的特色人居空间,实现了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营城:“形势相依,和谐宜居”的空间观

先贤对山水脉络和自然轮廓的总结称为“自然之势”,对城镇内部环境和建筑布局的概括谓之“城廓之形”,营建强调“形与势”相结合、“因势利导、随形就势”。江南水乡古镇交通体系充分与水网体系衔接,形成了“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双棋盘式的规划格局,铸就了我国江南水网城镇空间规划的独特机理。城镇功能空间强调生产生活分区、隔坊共街的布局结构,形成以坊市划分工业功能、促进手工业集聚效应和生活效应的生产生活模式,成为古城镇生产居住系统的瑰丽遗产。聚落民居空间组织强调外街内巷,形成“街—巷—院”的有机单元——外街常与河流结合,街巷共同形成居民公共生活、休闲娱乐的集体记忆空间;以坊院为社区、以民居院落为基本居住单元,“不求气势恢弘而层次丰富、不求壮丽开阔却秀雅深远”,共同谱写出和谐宜居的生活乐章。

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观

江南园林始于春秋,兴于晋唐,盛于明清,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成为江南城镇营建智慧的重要源泉之一。江南园林文化对水乡古镇的影响在于:一是“城中园”,“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咫尺之内造乾坤”,在有限空间营造出巧妙多变的景致和文化胜境。二是“园中城”,“三万顷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雾一片”。“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四大造园要素和冶园方法的推广,推动着“文人士子”孤芳自赏的雅文化向城市大众文化的变迁,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向城镇公共艺术的普及和转化,体现了园林文化对城镇营造的影响和作用。

塑景:“城景一体,诗意栖居”的风物观

江南水乡城镇在营建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自然人文风景,这种城镇“景致”的塑造古称“塑景”。“八景、十景”等均涵盖了城镇内外的人工和自然的特色景致,景点题名的功能丰富,点拨画题、刻画意境、解说典故等,“城景一体”成为江南水乡城镇不可或缺的城镇特色之一。在景致主体上,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经历代文人不断创造、提炼和传颂而广为人知,兼具文化厚度和艺术之美。在景致内容上,建筑、环境和人所构建的人居环境体系为核心,融入诗情画意和文化背景,体现了城镇人居环境和谐之美。历史各时期景致塑造随着人居环境发展常有十景更替之变,郊野景致变化和造园营城之风相结合,奠定了江南水乡“人间天堂、诗意栖居”的文化地标。

成境:“兼容并蓄,人间天堂”的境界观

“境界”是城镇内涵与品质的高度凝练,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层次。江南水乡城镇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与精神品质,其境界源于对自然山水环境的诗意解读。历经千年发展,江南人居建设的特色与格调境界不断提升,其智慧涵盖了“山水之境、人文之境和天地之境”三个层次。山水之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境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境界之根本,是人居与环境相处的和谐之道。人文之境是对城市人文内涵的高度概括,兼具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的文化双面绣,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天地之境是对于自然与社会追求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居”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古代营城思想的最高境界。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建筑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