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在村史馆,总书记看图片、看资料、看实物,肯定该村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9月23日,马庄村神农广场格外热闹,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徐州分会场活动在这里举行。锣鼓敲起来,长号响起来,五星红旗飘起来,村民们载歌载舞庆丰收,热烈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乡亲们说,总书记指明前进方向,现在的马庄变了模样,幸福的日子,大家一起“唱着过”。
一只“网红”香包,打造千万产业
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涌进马庄,感受这个“网红村”的独特魅力。去年新投用的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内,古色古香的建筑、香气扑鼻的各色香包,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看。马庄人没有想到,3年前从70平方米“小作坊”起步的小小香包产业,如今年产值已过千万元。
“‘马庄香包’名声越叫越响,订单已排到半年后。”绣娘张艳萍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300多人从事香包制作,“熟手”每天可以做出十几个香包,但仍供不应求。村里为此专门开设了培训课堂,每年培养上千名香包制作人,既能带动就业,又提高了纯手工定制香包的产量。
“总书记说要发展特色产业,我们一直努力把‘特’的内涵融入到香包里。”马庄香包营销负责人厉慧卿说,去年底,他们联合共青团徐州市委举办了首届香包创意大赛,汇集全国文创设计师的创意。如今,15款获奖设计理念已实现转化。花香类香包、竹炭类香包等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定制香包,成了抢手的“网红款”。未来,村里还打算在上海、南京等地机场、高铁开设香包展销点,让马庄香包走上更大的舞台。
不仅有香包文化大院,香包博物馆、采摘园等近两年来在马庄也陆续亮相,“婚礼小镇”建设不断升级,让马庄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集会议、培训、展览、文创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今年正式运行,更让村里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马庄青年们说得好,要有‘骏马奔腾的朝气,天马行空的创意,驷马难追的信誉,马到成功的自信’,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一群志愿群众,涵养文明新风
“说台词时要再自然一些,不要在意台下观众的目光,舞台动作就不会太僵硬。”国庆将至,孟辉正指导队员们排练小品。作为马庄农民乐团团长,他如今多了一个新身份:文艺志愿服务队分队长,今年国庆期间要带着队员们赴各地开展公益演出,丰富群众假期生活。
去年8月,贾汪区被列入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马庄村随之成立徐州市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立足实际提出“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风向标”口号,着力打造农村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总书记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面貌怎么样。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就是我们的重要发力点,要让越来越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浩说,这两年村里先后组建起6支由党员、文艺骨干、乡贤、劳模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吸引村民参与、规范村民行为,目前志愿服务队人数超过700人,占全村人数的四分之一。
为精准对接群众所需,马庄还根据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要求,让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党员志愿服务队上门为群众服务,帮助解决村民家中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病事等,做到了“小事不出党员联系户、大事不出村小组”。
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也当起了马庄乡贤协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马庄开办乡村道德讲堂,建立“红白理事会”,规范乡规民约,将“全国文明村”的牌子擦得更亮。“退休不退岗,我要一直为乡亲们做好服务。”孟庆喜说。
如今,“志愿”成为马庄村特有的精神风貌,“文明”成为马庄村民的行为自觉。孟国栋表示,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志愿服务队以文创综合体为阵地,以香包制作、铜管乐、写作、朗诵、太极拳、广场舞等培训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马庄的实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着借鉴。贾汪各镇纷纷组建马庄乐团分团,作为传播新思想的新阵地,并创作了《习总书记到马庄》《香包情》《新时代序曲》等新节目;在省旅游推介会、省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中,马庄乐团一次次精彩亮相,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农民的新风采。
一片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
“要说马庄的变化,我可看得最清楚,现在连村道都是柏油路啦。”68岁的马庄村老党员徐传贵说,从一穷二白的“小煤村”,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网红村”,村里的环境大变样。
上世纪90年代,靠着发展“黑色经济”致富的马庄村,生活环境不是一般的差,天灰、地陷、墙裂、水黑,人们说,白衬衣穿一上午,领子基本都黑了。
如今的马庄村,灰瓦白墙的村舍鳞次栉比,街道绿树成荫整洁优美。荷香院、沉香院、丁香院,每一座院落都有别致的名字,这些古色古香的庭院,或青砖灰瓦,或白墙灰瓦,花园、石凳点缀其间,如一幅幅山水画,尽显马庄田园风光。
“近两年来,我们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铺设柏油路面1.1万平方米,栽种各类绿植2000余平方米,高标准新建公厕6座。”王浩告诉记者,村容村貌的巨大提升,为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村里请来专业设计师重新美化村舍外立面,将民房风格与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不仅让咱住得舒服了,也更美观了。”徐传贵说,村里今年还建成长2.5公里的环村水系,与之配套的拱桥、游船码头将在明年完工,届时,村民在神农码头便能实现登船环村游。
为了留住乡愁,总投资1亿元的马庄文化大集项目正在神农广场北侧有序推进,将于明年6月投入运营。“传统的农村集市在马庄已难寻踪影,我们规划打造集商业、文化、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民俗文创集市,为的就是让人们体验文化‘赶集’的乐趣。”王浩说,马庄还将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园、民俗博物馆、民俗大舞台等系列休闲观光景点,真正打响“民俗文化村”品牌。
留下总书记的足迹,马庄这个苏北的小村庄,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本。“马庄经验”正走出徐州,走向全省,走向全国。“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一首乡村振兴之歌,正在江苏大地激情唱响!
本报记者 刘宏奇 王 岩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