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绿水青山我用一辈子守护
2019-10-08 16:57:00  来源:新华日报

  我叫张秀娥,今年74岁,是南京玄武区的普通居民,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我家住在蒋王庙社区的钟山山庄,就在紫金山脚下。我这一辈子,几乎都围着紫金山在转。

  1946年,我出生在玄武湖边的一户农民家里。穷,是我对童年的唯一印象。父亲除了种地,还要到紫金山采草药,到玄武湖割芦苇编草鞋。秋天,他会带着我们上山砍柴,留着冬天烧锅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农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存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1980年,我进了五旗窑厂,那是玄武湖公社的社办企业。窑厂就在紫金山东面。每天清晨5点,我从家里出发,沿着山下的泥巴路走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工厂,一直干到天黑回家。虽然活很重,但大家都很高兴,一个月40块钱的工资,比种地强。日子慢慢好起来,终于不用再为吃不饱担心了。

  到1993年,玄武湖地区开始大拆迁,农村变成了城市。两年后,我们搬到了蒋王庙,住进了现在的家。苦了几十年,土坯房换成了公寓楼,出门就是大马路,还有公交车,心里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我真正感受到,国家富强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从糠里跳到了米里”,跟过去比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离紫金山更近了,它就在小区围墙外,成了我家的后花园。2001年,我退休了,因为身体不好,几个老姐妹拉着我每天上山锻炼,看看沿路风景,呼吸新鲜空气,走到人少的地方唱唱歌,心情愉快了,人也变得硬朗了。时间长了我就发现,每次上山都能遇到一个穿着蓝色马甲,右手拄拐,左手拎塑料袋的老爷子。他的拐杖头上钉着钉子,看见有垃圾就用拐杖一戳,捡起来放到袋子里。后来我才知道,老爷子叫柴乾岳,比我还大十几岁,从1984年开始就在紫金山上义务清理垃圾,而且他也住在蒋王庙社区。

  听说了柴老的事迹,我很感动,也很敬佩,柴老一身的病,年纪那么大了还在保护生态环境,我也退休了,时间一大把,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为紫金山做点事情呢?

  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也跟在柴老后面,每天上山都带上一个袋子,看见垃圾就捡,遇到不文明的举动就劝。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有附近的学生,也有跟我一样的周边居民,社区还专门成立了博雅志愿者队伍,大家都叫我们是紫金山的“美容师”。

  紫金山的环境一天天好起来了。一开始,我上一趟山能捡好几袋垃圾,易拉罐、瓜子壳、包装袋什么都有。后来,山上的志愿者多了,路两边也有了垃圾桶,游客们也自觉了,紫金山的垃圾越来越少。现在,我们基本上捡不到垃圾了。

  2014年初,柴老去世了。送完他最后一程,社区主任周文琴找到我。她说,柴老走了,但蒋王庙的这面旗帜不能倒,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支志愿者队伍不能散。就这样,柴老的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上。5年了,我一刻也不敢忘记这份责任,这是我对柴老的承诺。我们这支志愿者队伍,现在已经不仅为紫金山“美容”,社区有什么事,也随叫随到,大家一起为建设美好家园出力。

  2015年,我被评为“玄武好人”。其实,我只是成百上千个环保志愿者里的一个,拿到奖状的时候我就说,这个荣誉是属于所有紫金山上的志愿者的。

  本报记者 盛文虎 记录整理

  视频/音频 曹凯琪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