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智”说长江文化之二十九|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022-12-20 10:5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翟笑崧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工程、公园形式探索巨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伟大创举。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重大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更高层次予以系统化总结、提炼,形成学理支撑、话语支撑,指导实践、讲好故事。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就是探寻文明之源、追寻民族之根的过程。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守正创新、融通中外,不断丰富建设话语、宣传话语、学术话语,不断深化对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作用、价值的阐释研究,不断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实践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道路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在更高层次实现文化标识、文明标志和国家形象的辩证统一。国家文化公园全面构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曲黄河”“美丽长江”整体形象,是集中体现国家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形象表达。要加强对历史与文明、中国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阐释,让文运、水运与国运更紧密相牵,文脉、水脉与国脉更紧密相连,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和平发展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标识、中华文明象征和国家形象,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桥梁纽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更高层次实现引领带动、融合发展、治理保护的辩证统一。国家文化公园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多方面,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合,是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作用的先导工程、创新工程。国家文化公园有明确行政边界但无清晰空间边界,正是在有界与无界的建设推进中,发挥了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重功能,实现了引领带动、融合发展、治理保护等多种目标。要加强对国家文化公园功能价值的研究阐释,在区域生态保护治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与退、立与破、减与增之间,更好推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从不同方面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在更高层次实现文化形态、文化空间和文化载体的辩证统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象是体量宏大的文化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时空复合体,横跨多个文化区域,包含有山水、水利、航运、农耕、工商、文学、饮食、节庆等诸多形态,融入在文化线路、自然景观、革命事件、历史建筑等诸多载体,是恢弘厚重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资源宝库。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形式各异又高度统一的文化形态、空间、载体进行挖掘提炼、解构重构。要加强文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实践路径,更好地构筑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旅体验空间。

在更高层次实现文化生活、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国家文化公园为公众提供游憩观赏的场所、精彩的文艺作品,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巍峨的长城、壮美的大运河、厚重的黄河、磅礴的长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要加强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精神追求、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研究阐释,使民众在国家文化公园中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文化认同中实现国家认同,在民族自豪中坚定自信自强。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