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专题采访㉔|张兰青:系统化构建以“事前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2023-02-06 13:52: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乔铃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江苏是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经济体量大、人口密度高,加之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度转型重要时期,应如何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实现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本期专栏访谈活动邀请了江苏警官学院院长、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张兰青进行解读。

以价值为引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记者: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您认为,新时代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兰青:公共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监管、单位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安全共建格局,全方位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

二是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预测预警措施、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源头治理,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高公共安全防控能力。

三是科技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兴安,加强安全科技研发应用,优化安全技术产品供给;发挥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作用,拓展安全生产评估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用市场化力量促进安全装备的生产与供应;用好科技手段,提升对重点安全区域实施监控、警报等预防效能。

四是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在法治轨道上开展维护公共安全各项工作。

五是安全文化体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安全培训,传播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弘扬安全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六是应急救援体系。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救援技术专家库,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和器材储备,切实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以问题为导向:完善不足、化解风险

记者: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各类公共突发事件仍呈现出易发多发态势。就江苏而言,全省的公共安全治理还面临着哪些更为具体的风险与挑战?

张兰青: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江苏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安全监管显著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公共安全总体态势稳定向好。然而,公共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既有经济快速发展累积的存量风险,也有自然灾害外溢的增量风险,还有疫情舆情带来的变量风险,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有待提高,创造性地应对思路和方法不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强化源头防控:变事后应急为事前预防

记者: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俗话说:“居安思危,防而不乱。”立足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江苏应如何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有效“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张兰青: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把握好整体防控与重点预防的关系。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思路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从整体上预防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紧盯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严防发生重大安全问题。

二要实施好“制度+技术”双轮驱动赋能。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在公共安全立法中凸显“预防为主”的原则,健全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等制度。重视科技赋能,将技术应用与公共安全场景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

三要统筹好公共安全维护与公共安全塑造。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增强各类责任主体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防风险、保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更好发挥媒体、智库、专家等作用,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建设新篇章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