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专题采访⑯|胡国良:扮靓千年大运河,打造绿色现代航运体系
2023-02-01 17:22: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廖健伟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活态是大运河的显著特点。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我国东部城市的重要水路交通通道。而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整个大运河水运主通道最黄金的航段,航运地位突出,绿色转型发展空间巨大。新发展阶段,如何以大运河绿色航运体系构建助推水路运输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现代航运的和谐共生?本期专栏专访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务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胡国良。

打造古韵今辉的绿色航运文化

记者:“大运河绿色航运”的课题背景是什么?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时提出推动“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主要指的是哪些方面的转型?

胡国良:江苏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发展大运河绿色航运与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息息相关。

大运河绿色航运建设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中的具体实践。为此,需要吸收借鉴世界其它国家绿色航运的先进经验,找准重点,率先突破。一是加快绿色航道建设。强化航道护岸的修复水平和沿岸景观打造;二是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对标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打造一批具有符合国际一流标准、体现地区特色吸引力的绿色港口。三是推广绿色船舶发展,通过规范管理和利益激励,引导船舶使用者主动推动船舶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四是推广绿色港作设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港口作业效率,提升相关主体采用新型绿色港作设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实施内河集装箱发展行动。要强化集装箱运输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持续提升集装箱运输水平;六是推进大运河航运多式联运。要结合新型交通方式的发展,打造富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集疏运体系;七是实施智慧运河行动。积极打造全国领先、富有示范性的智慧航运系统;八是挖掘传承大运河航运文化。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着力打造古今交融、古韵今辉的新型绿色航运文化和运河文化。

焕发“黄金水道”生态新动能

记者:近年来,诸如扬州、淮安等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启动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结合各城市的现实实践,您认为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示范带应如何更好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胡国良:首先,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辩证地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不是守旧,而是要活化大运河的生态文明内涵。要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在大运河航运业中的应用,推动航道改造升级,提升大运河航运物流价值。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江苏段航道标准,构筑通江达海、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物流走廊,发挥运河运输效应,带动沿海腹地联动发展。

其次,以统筹大运河管理体制为契机,提升大运河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在省级层面出台更高等级、更具权威性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绿色航运规划和政策方案,强化制度硬约束;另一方面,要提高相关规划权威性,形成绿色航运强有力的规划引领。推进大运河绿色航运发展尤其需要加强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大运河航运区域间管理规划的协同性问题,为绿色航运的全流域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以建设航运经济为抓手,提升大运河岸线资源和园区发展质量。坚守绿色生态效率标准,优化大运河临港产业布局,走生态、节能、高效、现代之路,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临港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大运河沿线高能级、高质态、环境友好的重要增长极。

实现城市发展与现代航运的和谐共生

记者:航运是带动沿河城市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建设等工程的持续推进,沿河城市的发展将会发生怎样的互动性变化?二者之间协同共生关系又该如何构建?

胡国良: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城市的绿色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重兴运河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的共融共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与大运河的保护、治理和利用产生冲突,为此必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手段方法来保障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大运河相关立法工作,可以考虑鼓励地方政府先行探索,再上升到全省层面进行立法;

二是加快运河沿线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对高污染企业的就地淘汰,严禁高污染企业临河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缓解运河纳污压力;

三是划分运河段面类型,针对水利类、环境类、遗产类、文创类等各种不同段面,沿河城市要依据其功能特点,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利用方式,避免一窝蜂上马、同质化商业开发;

四是在生态长廊建设过程中,深度梳理和挖掘运河文化,将运河历史文化活化到城市绿色发展中。开展“绿色、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活动,让民众了解大运河历史和文化,进而自觉地实现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