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苏中: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
2021-11-25 16:25: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苏中专场 主办方/供图

2020年11月25—26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苏中区域专场在扬州举行,会议由江苏苏中发展研究基地、扬州市职业大学、南通市社科联、泰州市社科联联办,扬州市社科联承办。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的密集叠加,全省包括苏中区域迎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苏中区域要加快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全面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能否顺利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区域经济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研究表明,近年来,南通、扬州、泰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南北沿江“双通道”则大大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苏中区域经济能级的提升带来了新机遇。这次会议上,“北沿江”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关键词。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认为,江苏应在长江以南沪宁经济带的基础上,沿沪陕高速G40)和北沿江高铁建设北沿江经济大通道。这样,一方面可以呼应中西部大开发以及“一带一路”全面开放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苏北振兴、加快苏中崛起,并通过大腹地的发展促进南京都市圈的形成。从供需的角度看,北沿江交通供给并不弱,东西向有2条高速公路和1条国道,而通行交通量与南沿江差距较大,其关键在于没有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国家级大通道中。因此,苏中地区应采取以下区域发展策略:一是积极融入国家大通道,构建京沪二通道(山东临沂—淮安—扬州—泰州—南通—上海),融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二是发挥枢纽城市辐射牵引作用,在区域东部联合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出海口和长三角港口群北翼;三是加强沿江南北协作,做强跨江组群,围绕宁镇扬、苏锡通、常泰跨江组群,完善公路及轨道交通过江通道,在南北沿江高铁环、高速公路环的格局下,形成跨江组群小环线。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程骅表示,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应把“北沿江”发展上升为江苏发展的重大战略,盘活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棋眼”。用“北沿江”来托起苏中地区发展,可借助国家长江经济带和北沿江高铁机遇,充分发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和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的带动作用,使南京与苏中三市形成发展一体化格局,努力推动长三角发展重心进入南北沿江并重的时代。在北沿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扬州和泰州是协同的重点。应以扬州泰州机场打造国家旅游空港为抓手,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的链接连通为重点,把扬泰作为一个“虚拟城市”来建设,共同推动江苏中部崛起、扬子江城市群中部隆起。通过两城协同发展,形成一座双核虚拟城市,有助于把江苏地理的几何中心变成协同中心和发展重心,重塑江苏发展的经济地理。

创新是推动国家及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自成体系、相互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原创性的高技术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论文论著、专利文件阶段,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基地陈耀认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实施国家或区域层次的关键技术战略计划、建设产业层次的技术推广中心以及实施企业层次的开发扶持战略,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从全世界看,各国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引导,有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模式,有以指导和协调为主的模式。苏中区域在政产学结合的地区创新体制中,应着重发挥政府的有效指导与协调作用。由政府、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政产学(金)联盟,既可以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来自苏中地区的学者还分别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孙沛提出,区域发展离不开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泰州在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指数排名第39位,是长三角的工业型城市。在宏观层面,泰州应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产业层面,应集中强化协同与链式发展,提升产业集群企业关联度;在保障措施上,应加大财政与人才保障力度。扬州市邗江区发改委朱明珠等认为,“飞地经济”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和经济策略,要深入研究具有扬州特色的“飞地经济”新模式,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产能提档升级,为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规划;二是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互利共赢;三是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内生动力;四是深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扶持。南通市税务局袁静等指出,南通船舶海工产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销售收入逆势增长,税收总体规模稳定,企业综合税负降低,但同时也存在着企业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短缺、用工缺口较大、关键技术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为促进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产业转型,抓住发展机遇;立足区位优势,加强规划引导;立足创新发展,强化资金支持;立足政策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立足持续发展,吸纳劳动力资源。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