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苏北:积极拓展发展的新视野新路径
2021-11-25 16:2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苏北专场 主办方/供图

2020年11月26—27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苏北区域专场在盐城举行,会议由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四市社科联联办,盐城市社科联承办。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苏北是江苏省内面积最大、腹地空间最广阔的区域板块,同时也是省内经济欠发达、发展后劲很大的板块。苏北区域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抓住“四化”同步发展的机遇,实现后来居上,这不但对于苏北和江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国内其他地区也具有借鉴价值。

长期以来,苏北地区由于自身一体化程度较低,导致融入全省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较慢,深度也不够。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沈正平认为,随着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高速化、网络化的加快推进,苏北迎来了高铁新时代。苏北五市要找准发展新定位,谋划发展新思路。一方面,要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的前提下,更好把握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省级政策有力支持、进入高铁时代、后发优势等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地区一体化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努力实现设施同网、产业同布、市场同体、公服同享、生态同保、城乡同建等重要目标;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度融入省域一体化,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一体化互动发展中增添新动能、增创新优势。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选择连云港作为片区,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考虑。自贸试验区是苏北新的战略支点,对于推动苏北高质量发展和江苏全省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社科院丁宏提出,苏北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是统筹谋划,推动苏北国家级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重大开放平台等共同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着力打造“全域自贸区”;二是通过新兴产业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带动苏北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国务院或相关部委出台支持我省重点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破除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堵点,打造区域合作共赢产业链供应链;三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通过对标RCEP、CPTPP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以跑出更高质量的“自贸区速度”为目标,把营商环境制度改革中涉法涉规事项纳入江苏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范畴,为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流动集聚和创新创业提供最大程度便利;四是进一步推进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提升连云港出海能力,在此基础上,打造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徐州国际陆港互为支撑的“黄金三角”交通枢纽体系,以国际贸易通道建设为核心,促进区域贸易及重大产业合作为目的的一体化建设。

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史修松提出,进入高铁时代,如果不能快速提升区域的交通便利融入高速铁路,可能导致生产要素的虹吸现象,而使区域发展陷入困境。苏北地区必须加快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深度融入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网。在发展要素层面,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实现地区快速发展;在市场层面,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形成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促进要素和资源流向高效率的产业或部门;在产业层面,充分对接全省规划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从产业关联和资源优势方面大规模融入全省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提升苏北地区的经济产业能级。

发展是全面、综合的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南京财经大学曹宝明表示,经济发展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组织的健全、社会活动的活跃、社会事业的发达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文化发展则是指审美情趣的高尚、精神生活的健康、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明水准的提升。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无一例外地取决于人们基于价值和动机的一系列行为和选择。因此,苏北发展的起点是人的发展,发展的目的也是着眼于人、服务于人。要摒弃如下几种错误的发展观念:第一,将苏北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第二,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第三,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不考虑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代际平衡。

来自苏北地区的学者还分别结合本市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江苏海洋大学易爱军提出,江苏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备的海洋产业体系,但在经济总量、经济空间发展质量方面仍亟待提升。为促进“十四五”期间江苏海洋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应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全产业链基地建设,拓展海洋产业发展深度;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产业发展高度。淮阴师范学院李俊鹏等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淮安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淮安路径”:一是加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投入,二是强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用地保障,三是加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四是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五是优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盐城师范学院郇恒飞认为,当前盐城面临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冲击,但世界科技革命持续推进、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也为盐城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机遇。“十四五”时期,盐城的发展必须坚持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全面对接长三角主战略、突出生态优先三大原则,把数字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战略,培育新动能的创新发展路径,坚持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