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09 09:2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郑毅平 李超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化,数字技术正成为重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济运作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力量。以数字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突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

加快数字教育理念转变,找准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要深化对数字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厘清数字智能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了解数字教育的创新属性、可持续属性和协同属性,积极探索数字化课程、场景、应用的有效途径。要找准新质生产力切入点,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锚定学科专业前沿领域,聚焦科技、人才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开展前瞻性分析与谋划。要明确数字教育赋能的工作要点,坚持需求导向、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和技术赋能的总体思路,破除“技术崇拜”与“技术恐惧”,在教学、学习、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数字变革,加快进行集成创新与引领创新。加快数字化科学研究和课程设置改革,组建数字教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增设数字经济前沿研究相关课程,瞄准基因工程、新能源、精密制造等核心技术,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突破路径。

完善数字教育人才队伍,提升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质效。要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制定完善的选人用人标准,将数字教育能力与水平,纳入教师选拔标准中来,构建“师—机—生”三元教育活动结构,选拔更多具有数字化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要强化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培训教育,在教师队伍中常态化开展数字技能、数字运用和数字场景设计等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要进行精准化与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借助教育装备数据可视化平台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与学习路径,助力学生高效化习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效提升劳动技能。要激发劳动者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引导劳动者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观念建构”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逐步从单纯依赖体力与简单脑力劳动向依靠创造性劳动转变,推动想象力经济发展。

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促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要推动数字教育集群发展,推动数字教育协同发展,促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建立合理的数字教育成果分配机制,减少数字教育资本垄断的可能性。要构建系统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格局,全面考量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可行性,重点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方式,助力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要适应人机协作模式下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新变化新要求,逐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在人机协作环境中跨学科的思维决策能力和有效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在新技术与数字教育交互中完成劳动资料革新和劳动对象开发,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优质劳动资料的共享,加快形成以要素优化组合、能级跃升为基本方向的新质生产力。

保障数字教育信息安全,减少数字赋能的安全隐患。要明确多元共建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划定学校与企业等主体在数字教育中的责任边界,促进数字教育多元共建主体的团结协作,减少隐私泄露等安全隐患,提升数字教育教学的效果。要完善数字教育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数字教育与数字产业的准入审批制度,并明确数字教育信息安全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为维护数字教育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依据。要加大数据信息安全监管与惩戒的力度,将数字信息安全纳入政府日常监管范畴,建立数字教育技术运用的约束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获取数据信息牟利的行为。要提升数字教育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数据信息安全防控技术。要顺应教育数字化浪潮和发展规律,维护数据教育信息安全,为保障新质生产力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均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