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老龄学习与老龄社会参与”平行论坛在宜兴窑湖小镇召开,围绕“老龄文明”“老龄学习”“社会参与”等多个关键词,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启跨文化对话,思想碰撞点燃智慧火花。
本场论坛由老龄学习与精神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老龄人力资源与人才队伍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省教育厅副厅长,老龄文明智库副理事长曹玉梅主持会议。
在主题报告环节,5位嘉宾围绕“提高数字素养,跨越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时代乡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与实践”“艺术养心 精神养老”等主题作了交流。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使人类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老年慢性病高发,日常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都在覆盖范围内。如何应对慢性病这个“沉默杀手”?澳大利亚国家NHMRC数字技术转化慢性病卓越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布莱恩·奥登伯格认为,要考虑以患者为护理重点、以社区强有力的初级保健为基础,建立起减少慢性病风险因素的有效公共卫生策略。进入数字化时代,要发挥数字技术在慢性病治疗方案上的作用和潜力,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将患者、医生和医疗机构联系起来,将医院服务与其它服务联系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面对这种“银发困境”,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第一副主席,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马宪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让老年人拥抱智能信息时代,用智能化赋能老年教育是老年大学新的使命。通过加强基础建设打造智能校园、用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年人体验智慧生活等方式,不让老年人被排斥在“数字鸿沟”之外。
互联网时代,超连接性和超个性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特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网络连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跨人格的关系网络。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长期暴露在社交隔离和孤独中,很可能会让生活满意度下降。韩国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镕教以清道郡金川西埔里村为例,分享了乡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提出作为学术研究者要更加关注这个困境,在乡村社区的建设中探索寻找人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除了受身体与家庭等原因羁绊的老年人口,依然有大量年轻老年人口愿意、且可以继续从事相关工作。根据自愿原则,要支持退休后的老年人力资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促进老有所为。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人口研究院院长,老龄文明智库副理事长沙勇表示,第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尊老的社会风气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二,加强政策强化,完善老有所为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要规范建立长者的劳动关系制度;第三,加强模式调整,切实拓展老有所为的有效路径,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由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大问题、老年教育推进社会治理问题、老年社会参与力不足问题、老年学习团队建设问题等横亘在老年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江苏开放大学原校长、教授崔新有现场分享了江苏开放大学服务老年学习的实践探索分享,学校设立空中老年大学、老年文化与艺术研究所、银龄学习中心、健康养生研究所等机构,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发展新路径,透过精神、意志、心灵层面的教育服务帮助实现老年人健康积极生活,实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美好蓝图。
在圆桌互动环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老龄文明智库副理事长张宏伟;金陵老年大学副校长、教授,老龄文明智库副理事长叶南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老龄学习与精神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赵媛;澳大利亚国家NHMRC 数字技术转化慢性病卓越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布莱恩·奥登伯格等八位嘉宾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在中外观点的碰撞中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路径,为“老有所学”凝智聚力,绘就最美“夕阳红”。
(记者/秦玉婷 摄影/张晋宁 编辑/李国政 设计/唐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