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发展产业改善生态 提升农民幸福感
2020-10-26 15:38: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吴协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结合华西及周边乡镇的实际情况,我对“十四五”时期“三农”问题有三点建议。

一是以差异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的五条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但产业兴旺,并不是说对所有农村产业模式搞“一刀切”。有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或者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导致经济活跃不起来,农业生产经营者不能增收。因此,实现产业兴旺,需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你这个地方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如果框定在一个模式内,是不会成功的,百花齐放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像有的村庄把旅游与农业结合、与工业互补、与民生配套,变农业农田为风景风光、变名人名村为品牌品质、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打造了集观赏、品尝、科教、生产、生态于一体的农业体系。有的村庄发展精品农业,一切用数据说话,不仅打造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而且向全国输出种植模式,示范和带动了更多地方发展新农业。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一是建议可持续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特别是应重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这一重中之重。二是建议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创新增收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是以高质量的规划,改善农村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现在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现阶段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妥善处理好生活垃圾和污水,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华西在2000年就成立了污水处理厂,现在的尾水排放均达到太湖地区的一级A标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村里参与这一行动的家庭达98%。中国农民对于房子有着特殊的情结,过去往往手中有点钱就要先盖房子。但因为当时没有统一规划,给现在的改造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尤其是有些农民自建房,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有的已成为危房,农民群众期盼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极为迫切。一是建议因地制宜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求千篇一律,但求各具特色,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生活条件,保持乡土特色,体现农村特点。二是建议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农房建设用地需求,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确保既好看、又实用,更有利于生产生活。

三是以“富脑袋”为导向,提升农民幸福感。一个地方什么最宝贵?文化最宝贵。如果农村丢失了文化,农民就将失去精神支柱,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多隐患。文化振兴,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多认识几个字,而是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要广大农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乡村振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为了紧密联系群众,也为了重拾农村的优良传统,可开展党员联户制度,如由一名骨干党员联系10户左右村民,每周入户,每月集中学习,传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精神,并以拉拉家常、谈谈家事的方式,倾听村民诉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畅通干群联系,让干部进得了百姓门、解得了百姓忧,也增添了邻里间的乡情乡愁。由于农村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生活相对单薄。对此,一是建议增加农村的文化设施,把文化土壤培育起来、把文化氛围营造起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二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尤其是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