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大运河,贯穿江南文脉的一道活水
2018-12-14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吴雨阳 于 锋

  苏州阊门附近的京杭大运河

  流韵

  清波一脉通古今,开凿于先秦时期的江南运河,将苏州、无锡、常州等江南城市连缀起来,带来了江南的千年繁华。蜿蜒曲折的江南运河也成为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运河在苏州、无锡城区、常州城区的河段,沿岸的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清名桥历史文化街等运河遗产更是成为大运河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点。

  近日,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开幕,大运河当然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地理、历史和文明形态多个维度,对大运河与江南文化展开集中研讨。

  吴国“运河控”打造先秦漕运通道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江南古运河(即江南运河),由苏州望亭、无锡至常州奔牛,经孟渎入长江。吴王从此可以率水军北上,进窥中原,图谋霸业。千百年来,这条黄金水道滋养了沿岸城市,为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用现在的话说,吴国的国君和大臣们都是“运河控”,不仅仅是江南运河,精力充沛的吴王阖闾、夫差,大臣伍子胥等还开凿或疏浚了子胥渎、胥溪、胥浦、邗沟、百尺渎等运河。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强将吴国开辟的运河体系统称为“吴运河”。江南文脉论坛上,他分析了“吴运河”的发展脉络及其发挥的作用。

  张强说,毫无疑问,春秋群雄中最为重视运河建设的正是来自江南的吴国。为了以有限的国力扫平东南,实现北上争霸的野心,吴国充分利用境内和境外的河流湖泊,兴修河渠,建立了一条南跨钱塘江、中经长江、北跨淮河与黄河流域相接的漕运通道。这一通道与天然河流湖泊串联在一起,横跨四大水系,形成了从长江以南抵达黄河流域的水上交通网络。

  以早期的吴古故水道为例,这条漕运通道就是以阖闾城为起点,至渔浦(今江阴利港)入长江。通过这条水道,强大的吴国水军或溯长江而上入楚,或顺江而下沿海路入淮,也可渡江经邗沟北入中原,实在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快速运兵通道”,大大提高了运兵的机动能力。

  “吴运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张强认为,“吴运河”建立了吴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了吴越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增强了四大水系(钱塘江、长江、淮河和黄河)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心向东南即江淮地区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整体东移。

  地处江南的南京,运河多达38条

  “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城?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江南文脉论坛上,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博士旁征博引,用各种鲜活的史料论述古都南京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翻看地图,你会发现,南京虽然地处江南,但并不坐落于京杭大运河岸边,但南京自身却有发轫自先秦的、密集的运河系统,通过长江、太湖等水系与大运河连接。“从历史进程来看,南京与大运河既共生共荣,又患难与共;既若即若离,又水乳交融。”

  梳理南京与大运河休戚与共的关系,卢海鸣将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划分为孕育期、磨合期、融合期、患难与共期四个历史阶段。就孕育期来说,早在春秋时期,南京地区就有了运河:吴国大夫伍子胥主持开凿胥河,通过太湖与江南运河连通。此后,南京地区开挖运河的“大动作”不断,破岗渎、上容渎、运渎、进香河、胭脂河、九乡河……细细数数,南京历代运河竟多达38条。

  明代是南京运河发展的高峰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以京师南京为天下漕运中心。明成祖朱棣更是在南京就大运河的疏浚、漕运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如果说大运河是中国经济主动脉的话,那么南京一条条运河就像一根根血管,一方面通过大运河沟通南北方,通过长江连接东西部,为南京这座城市获取滋养;另一方面南京作为中下游重要物资集散地和转运地,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北方,为封建王朝的稳定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卢海鸣总结说,南京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大运河的长年滋养,大运河的辉煌荣光更有南京的无私奉献。

  便捷交通之外,更具开放的当代价值

  大运河的开凿与修整,并非只是为粮食、茶叶、丝织品等物品提供了便捷的流通渠道,它更是一条富于特殊精神内涵和文化形式的文化之河,江南文化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江南文脉论坛上,专家学者多次强调大运河所蕴含的、堪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当代价值。

  在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庄若江看来,大运河加速了江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譬如,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两岸市镇受到带动,成长为著名的江南米市、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运河和长江不仅贯通东南西北,也让江南在大一统的中国扮演新的历史角色,“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是古人对当时水路繁忙景象的形象书写。

  大运河还把独特的精神内涵融入了江南这片温山软水的土地,“江南文化就是以智慧灵动、机智敏捷见长的水文化。”庄若江认为,江南文化的特质使得江南人总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敏察善纳,作出精确判断与抉择,从而赢得先机,获得最快最好的发展。

  庄若江说,在当下,江南文化尚德向善、灵动机智、探索进取、务实笃行、义利并举、刚柔相济等鲜明特质,已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和印证,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先进元素,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也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报记者 吴雨阳 于 锋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