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京 得运河滋养 增运河荣光
2018-08-31 09: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于锋 熊越

 

  溧水胭脂河

 

  东坝古镇(左图) 高淳陶瓷博物馆复原的南宋古船(右图)

  公元1420年,在南京坐稳皇位近二十年的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搬家”中,大运河成为最主要的“物流通道”,数不清的漕粮、物资、建材经由运河运往北方,营建新都城北京,人们后来将北京形象地称为“运河上漂来的城市”。

  为了迁都,朱棣早早准备。在南京皇宫内,他做出了恢复大运河的战略决策。有学者认为,南京对明清大运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明代南方漕粮集中南京也是生动例证。南京地区也有发轫自先秦的密集的运河系统,通过长江、太湖等水系与大运河连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作为运河城市,南京积极地融入其中。

  南方漕运中心,粮船汇聚南京

  “南京并非大运河沿线城市,但她与大运河既共生共荣,又患难与共;既若即若离,又水乳交融。南京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大运河的荣光得益于南京的奉献。”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说。

  明初,南京是天下漕运中心。卢海鸣介绍,朱棣即位后,“重启”在元代已瘫痪的大运河系统。他重开了会通河,命平江伯陈瑄执掌漕运,“南京是明代恢复大运河的决策地。在朱棣迁都前六年,大运河基本修好。”

  永乐迁都后,南京依然是漕粮集散中心,南方诸省的粮食在南京中转,装船经大运河运往北方。在《明史》中能找到如下记载:“先是,成化间行长运之法。江南州县运粮至南京,令官军就水次兑支……”这从侧面证明:江南各州县漕粮通过江河湖海各条水路,先运到南京,储存在长江边粮仓内,再用军队送往北方。

  位于南京鼓楼长江边的龙江船厂遗址上,历年来多有古代造船工具、船只舵杆等文物出土。郑和研究学者郑宽涛结合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指出,龙江船厂不但生产下西洋的郑和船队所用船只,也为大运河提供漕船。这些出自南京的内河船只,来往穿梭在大运河之上,承担漕运重任。

  从今年三月开始,南京市委宣传部立项“南京历代运河”研究课题,卢海鸣等学者用五个月时间实地调查从古至今的南京运河。杨吴城壕、进香河、运渎、九乡河、朱家山河……卢海鸣说,南京地区运河多达38条,最早的是春秋开凿的胥河,知名度较大的有六朝破岗渎、明朝胭脂河等等。

  大大小小的运河,形成有机网络,激活了城市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说,南京的运河大多能与大运河连通。比如破岗渎,从江宁方山脚下经句容一直通到丹阳的江南运河。卢海鸣介绍,南朝萧梁皇族回老家南兰陵谒陵,就“沿破岗渎东下,过二十四埭,入南兰陵萧港至各陵”。

  贺云翱将南京比作大运河体系中的一个交汇点。她虽不在京杭大运河边,但通过多条运河的开挖,长江、大运河、太湖等得以紧密相连。南京在中国大运河形成、发展、管理等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江苏的大运河是一个网,不是一条线,在打造水文化江苏的过程中,南京不能缺位”。

  胥河: “春秋古河”展现高颜值

  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的街道上,竖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一位武将右臂张开,似在指挥千军万马。他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相传伍子胥主持开凿了胥河,流过高淳全境。”原高淳区文化局局长汪士延说。

  伍子胥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中,伍家被楚平王迫害,伍子胥只身逃奔吴国,途经高淳。流传在固城地区的“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民间传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苏州为中心,吴国立足江南,力图逐鹿中原。吴王阖闾下令开凿了一系列运河,以发挥其水师优势。“胥河就是吴国为了争霸而开挖的。”汪士延介绍,胥河上游接安徽芜湖水阳江;下游接太湖水系荆溪,连接溧阳、宜兴、太湖到苏州。胥河全长超过100公里,横贯高淳境内的河段位于固城和定埠之间,全长30.6公里。

  历史上,关于胥河是否是运河曾存争议。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伍堰水利》中“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的记载,明确指出胥河就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汪士延认为,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它应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就对胥河的疏浚利用有过具体设想:“浚广浚深芜湖、宜兴间之水路,以联络长江与太湖。”这一愿景已成现实,胥河至今还担负航运功能,连通苏皖两省。

  机声隆隆,船影如织,胥河上的江苏省下坝船闸管理所,几艘货船正井然有序地等待过闸。船闸调度员邢淳介绍,新胥河现为三级航道,每年有3000艘船只通过下坝船闸,通过的船只吨位最大能达千吨。

  寺庙、民居、水闸、戏台、古镇……胥河滋养了两岸的村镇,留下众多文化遗产。胥河流经的高淳东坝,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市廛繁荣,坝头上下,帆樯林立,灯火一片,东坝成为“七省通衢”。

  走进东坝“上上街”,记者看到,昔日的店铺、民居保存完好,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老街两侧。高淳区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梁玉根介绍,胥河两岸的历史建筑,如东岳庙戏台、江宁旅淳公所等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了修缮。近年来,“上上街”整体实施维修工程,恢复古镇面貌。胥河两岸还铺设了人行道、打造绿化景观设施,形成高颜值的运河风光带。

  胥河流淌了两千多年,两岸已沧海桑田。近年来,高淳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鼓励大运河沿线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结合,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座极富魅力的“国瓷小镇”出现在胥河岸边、固城湖滨。

  2017年,国瓷小镇入选首批25个省级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一期开放有高淳陶瓷博物馆、国瓷工坊、陶艺苑等。

  在陶艺体验区,一群来自高淳湖滨高中和桠溪小学的孩子在陶艺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杯子造型的“编钟”。带队高老师说,孩子们参加一次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作品设定为机器人敲击编钟,“作品的主题是‘千年的和鸣’,我们用高淳陶瓷制成‘编钟',巧妙地将高淳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与高科技创意结合起来。”

  胭脂河: 漕运通道变身时尚河流

  明朝在南京建立后,江浙漕粮的目的地,从遥远的元大都变为长江边的金陵城。新的问题很快出现,由于山水阻隔,粮船将漕粮运抵南京,成本高风险大。比如,漕粮经运河运抵丹阳,舍船登陆,由水运改为陆运,费工耗时;如果由运河转长江溯流而上,则受多变天气影响,易生倾覆。

  在反复审视舆图后,朱元璋在长江、石臼湖、太湖之间找到新的通道。洪武二十六年,他命崇山侯李新到溧水,“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凿石穿山,以启山林,李新组织三十多万民工,花费三年多时间,在秦淮河与石臼湖之间开凿了一条长达7.5公里的运河——胭脂河。

  由此,一条从太湖通往南京的运粮新通道被打通,江浙粮船从太湖出发,经胥河、固城湖、石臼湖、胭脂河,再转入秦淮河,直抵南京城下。

  “胭脂河虽然不长,却是在山林中开凿,其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困难,今人难以想象。”天生桥风景区总经理陈源康说。

  在2016年建成的天生桥博物馆内,陈列着多件当年的开河工具。胭脂河的开凿体现了古人高度的工程智慧,民工“烧苘炼石,破块成河” ,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再泼冷水,使岩石炸裂,以便撬运。

  长仅7.5公里的胭脂河两岸留存众多漕运遗迹。走进溧水区洪蓝街道的仓口古村,记者看到,古建筑芮氏宗祠修缮完毕,第一进打造成村史馆,用漕运水系图、文字、实物以及先进的3D立体投影,还原仓口村见证的漕运辉煌。

  洪蓝街道旅游办主任许白金说,古村仓口因漕运而兴。仓口原名梅梁渡,是石臼湖入口要隘。明隆庆元年(1567),溧水知县贺一桂将漕运仓迁至梅梁渡,此地改称仓口,成为胭脂河畔最重要的漕粮仓库。最繁荣时,村中开设的茶馆、酒肆、油坊、布店、南北货商店等各式店铺多达数十家。

  漫步村中,在村民指点下,记者辨认出当年的码头、城隍庙、龙王庙、古戏台的遗迹,真切触摸街巷肌理。80岁的芮经昌说,他们的祖先就与漕运密切相关,“明代初年我们的家族从高淳搬迁而来,做漕运的搬运工。”

  目前,溧水商贸旅游集团正在对仓口村进行整体打造,修缮破败的古建筑,力图恢复这座胭脂河漕运古村的传统村落面貌。

  胭脂河劈山而过,留下举世罕见的奇观——天生桥。“为方便两岸交通,开河时将胭脂岗山体掏空,形成天生桥。”陈源康介绍,天生桥全长34米,如长虹卧波,两岸险峻陡峭、秀丽幽深,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

  朱棣迁都北京后,胭脂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逐渐消减。600年后,这条昔日的漕运古河,转身为高颜值旅游景区和展示明文化的人文景观河道,吸引四方来客。

  8月19日,台风过后的溧水清新凉爽。沁人晚风中,一场契合七夕主题的音乐节在天生桥景区上演。古老胭脂河畔,谭维维、老狼等知名音乐人相继登台,四万多名摇滚乐发烧友在这里享受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溧水商贸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天生桥景区已成功举办咪豆音乐节、妙恋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古老运河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时尚地标。他们还将深度挖掘胭脂河运河漕运文化,建设运河文化休闲风光带,发挥胭脂河文化遗产廊道的文化生态吸引力,在胭脂河畔打造一座大明文化小镇。

  本报记者 于 锋 实习生 熊 越

  (“行走运河11城”由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

  链 接 >>>

  秦淮河是运河吗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在古代漕运系统中,秦淮河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明初,朱元璋开挖溧水的胭脂河,来自太湖流域的运粮船才得以由石臼湖,通过胭脂河和秦淮河运抵南京城。

  很多南京人都熟悉这么一个传说:秦淮河是秦始皇南巡时来到南京,为“泄金陵王气”而“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引河水入江,故名秦淮河。这个传说给人们这样的印象:秦淮河是秦始皇开凿的人工运河。

  专家研究后发现,秦淮河其实是一条已形成有300多万年的自然河道,古名龙藏浦,又称淮水,一直到中唐以后,才出现“秦淮”这个名称。

  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介绍,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撰文考证,秦淮河是自然河流而非人工运河。

  秦淮河全长110公里,主要支流有16条,蜿蜒曲折,自成水系,流域极广,滋养了古都金陵,漫长历史中,她的河道也发生过变迁。远古时期,秦淮河由南向北流过今南京市区,从如今的大桥南路一带入长江。

  不过,秦淮姓“秦”,也不完全是因为秦始皇“泄王气”的传说,有一定史实影子: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整治秦淮河的正是秦始皇。据《六朝事迹编类》载,方山西渎至土山之间的一段秦淮河河道,就是秦代开凿的,使那一带的湖泊沼泽变成万顷良田。后人在“淮水”前冠以一个“秦”字,也是为了纪念秦始皇治理秦淮河的历史功绩。

  胥河边的东坝大马灯

  胥河造就了高淳丰富的民俗文化,目前高淳唯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坝大马灯就诞生在胥河岸边。东坝大马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是流传千载的民间集体舞蹈。唐宋以后,东坝成为“七省通衢”,商贸繁荣,商贾云集,其中也不乏文人雅士。

  每年农历三月、五月、七月,东坝都有隆重庙会活动。一些寓居东坝的儒商们见百姓看惯船帆,很少看到车马,于是受汉代“骆驼载乐”的启发,提出用竹制“大马灯”,在春节、元宵期间舞玩,此后不断传承发展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东坝镇文化站站长王元坤介绍,东坝大马灯表演时,老少三代同台演出,岁数最大的年过花甲,最小的才七八岁。表演者完全模仿真马,昂首、举蹄、展身、奔腾等动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大马灯在广场演出时极具震撼性,阵法多变,由跑单穿、双穿、布阵列队,信马由缰至围阵对敌,场景壮观,精彩热烈。

  东坝大马灯造型逼真,表演生动,常常表现三国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在内容上体现了胥河儿女崇尚“忠义”的思想。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