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四世运河”书写今古传奇
2018-07-27 09: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 宁

  △ 皂河庙会

  △ 宿迁中运河

  行走运河11城

  大运河迤逦南下,行至宿迁皂河古镇,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龙王庙行宫恢宏的北方官式宫殿建筑群,显露着这里非凡的过往。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宿停宿迁,并留下了“第一江山春好处”的题跋,这已经成为宿迁人引以为傲的历史资本。站在龙宫主殿向南眺望宿迁城,运河水卷起的浪花里,除了东关口、宿迁孔庙、大王庙等历史遗迹外,以玻璃樽低碳生活坊、老粮库创意园、青创谷为核心的城市智慧创新中心正在运河两岸破蛹而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杂糅着对未来的探索正在宿迁交汇融合,谱写出一曲惊艳的运河咏叹调。

  有“三条”大运河在宿迁流淌

  大运河自西北入宿迁城,东行数里便拐弯儿向南,一道河湾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迹,其中最大也是最具文化韵味的当属坐落在河湾处、苏北最大的水利遗址公园——宿迁水利遗址公园。

  走到公园入口,一台用于排涝灌溉的老式柴油泵机摆放在水利展示馆门前,它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到访的游客,即将步入一段与洪水和治水牵绊不清的历史。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清代《黄运河湖总图》的复制品,图中清楚地显示宿迁位于黄河与运河中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自春秋时期古宿国开始,宿迁便是洪水走廊。历史上,宿迁大运河三次改道,几乎都因黄淮水患,漕运不畅,进而另挖河道连通运河。

  今天,站在大运河2号桥眺望,竟然发现有“三条”大运河在宿迁流淌——原来,自公元603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以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运河宿迁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多次改道,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三条河,即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今老汴河)的尾闾,元明间作为京杭大运河主航道的黄河故道(原泗水)下游,以及清康熙年间开挖的中运河。除中运河宿迁段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至今仍行使航运等职能外,通济渠遗迹老汴河与黄河故道至今也仍有存留。这使得宿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

  宿迁市水利局副局长秦立举说,在大运河宿迁段的各类文化遗产中,水文化遗产是运河遗产中最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宿迁市水务局、文广新局今春联合组织对全市水文化遗产摸底调查,通过专家组研究讨论,确定156项水文化遗产,其中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120项,非遗类水文化遗产35项,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1项。除去古代水工遗存不谈,民国刘老涧船闸遗存,1958年竣工的宿迁船闸,1978年所建皂河抽水站等水工遗迹在当时都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水平,是珍贵的水文化遗存。

  “水患,给宿迁留下了不同世代的运河遗迹,同时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治水历史和水利、水工遗存,如何保护、利用好这几条同时并存于世的运河,为城市构建历史与人文底蕴,是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使命。”宿迁市规划局副局长沈素青说。

  很快,一项非凡的创意规划被激活了。这项名为“四世同堂时空HUB”的规划方案,以运河河湾处为核心地带,将公元603年开凿的通济渠、公元1293年借黄行运的黄河古道、公元1686年为避黄行运开凿的中运河与公元1958年竣工的宿迁一号闸有机地勾连在一起,并以“时空HUB”的理念为纽带,连接并凝聚湖滨新城、老城区、宿豫三大片区,大运河的角色也将由原本城市组团间的边界转变为城市区块间的组带。曾经给宿迁带来无穷灾难与烦恼的水患,正在“最美河湾”处蝶变为一条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时光隧道,将宿迁带入更加绚丽的历史长河中。

  “活态传承”带动百姓文化分享

  每到周末,皂河镇的居民早早就聚集到龙王庙行宫古戏台下,寻一个合适的位置等着即将开演的柳琴戏。

  柳琴戏也叫泗州戏、拉魂腔,曾在苏鲁豫皖的运河流域广为流传,而皂河古镇可以说是柳琴戏的娘家。而今,随着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省级非遗的柳琴戏也成为运河宿迁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演出单位是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先锋不仅组织创作,还经常在戏中担任重要角色。

  “传统的代表作像《王华买爹》《张郎休丁香》《小姑贤》《十八里相送》……新的也有,如《渡口风波》《公婆怨》《古城拉魂》等等。”李先锋说,“柳琴戏属于非遗项目,只有不断演出、不断创作作品,才能让非遗‘活’下来。”

  宿迁作为运河重镇,大运河在境内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不仅带来了南北水路交通的便利,也为宿迁留下大量的名胜古迹、风物传说等文化遗产。据调查统计,仅中运河宿迁段沿线遗产数量就有47项。

  与柳琴戏在历史上伴生共荣的,还有皂河庙会。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理德介绍说,皂河庙会起源于明清时期,起初为单纯的民间祭祀水神活动,目前已发展为民众自发的集民间信仰、物资交流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人们纷纷来赶皂河庙会,每年人数达到30万以上,在庙会展示的各种曲艺、技艺类型表演达20余种之多。

  宿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朱红兵对记者说,保护、传承与利用好运河非遗,关键是要让非遗起到IP的核心带动作用,让非遗文化“变现”为群众可分享的精神福利。

  本着这一宗旨,穿越数百年,宿迁东关口从历史中走来,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于2018年矗立于宿迁运河畔。

  据《宿城镇志》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为避黄济运,开掘中运河,设宿迁东关于运河西岸,检查来往船只,收缴关税,这便是“东关口”。

  之后,黄河改道淤废,中运河宿迁段成为京杭运河主航道,东关口也成为宿迁水路运输的主要码头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地。东关口常常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昔日繁盛景象可见一斑。

  而在许多老宿迁人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年端午,宿城人吃过粽子,喝过雄黄酒,便扶老携幼到东关口看赛龙船。那时东关口建筑雄伟,高大门楼上横书“紫气东来”,关后的关口街,沿街茶肆林立,饭馆、客栈、百杂商店、典当行等密布……

  而今,随着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今年1月落成,不仅宿迁人的记忆得以接续,宿迁运河历史文化也多了一处载体,市民多了一处富含历史文化的休闲活动场所,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成为运河文化复兴与当代利用的交汇点。

  生态家园生长出“希望的田野”

  走到宿迁中运河水利风景区,每个人都会深吸一口气,驻足欣赏眼前一派运河风光。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以中运河为水利依托,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透明,沿途共有八桥一闸横跨运河,每座大桥都是一条绿色长廊,站在任何一座运河桥上,你都能看到南来北往的货运船队蜿蜒曲折,这独特的运河风光,使得景区不仅是典型的生态景观走廊,更是城市的“名片”与“客厅”,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然而宿迁人都知道,十几年前的运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2003年初,京杭运河宿迁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在此后的岁月里,一个贯穿“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源”的规划设计理念,紧扣“园林式、生态型”城市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水、堤、路、桥、绿、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超级工程”在宿迁大地上展开。

  整治后的运河不仅水质健康,两岸景观生态环境优良,健全了运河输水、航运、排涝、行洪、灌溉等流域性骨干河道的功能,也让大运河成为一条有着生态、文化、旅游、饮用水源地等多重功能的生命之河。

  在宿迁市发改委主任王守兵的设想中,宿迁要规划推进生态大走廊、文化创意带、度假旅游带、都市农业带“一廊三带”建设,最终把运河宿迁段打造成为千里运河中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保护完好、利用充分、发展持续的运河文化带。

  36岁的孔祥亚,他的一天是从一盆鱼头开始的。虽然已经是皂河镇乃至宿迁颇有名气的餐饮企业“九舟渔府”的老板,可按他的话说,有些活儿还必须得亲自动手。

  要孔老板亲自动手的是他家的祖传饮食“鱼头饺子”。他手脚麻利地清理着硕大的鲢鱼头,专注的神情也偶尔会被门外运河上过往的趸船声所吸引。

  2003年,二十刚出头的孔祥亚像父辈一样开着平底船在运河上讨生活。北煤南运,从徐州到浙江余杭;送货,从山东到江阴华西村,南来北往,几度春秋,船上吃、河上睡,运河是他的“职场”,也是他的家。

  “后来国家提倡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整治河道,骆马湖也整治采砂,我就洗脚上岸了。”

  虽然不跑船了,可孔祥亚却依旧守着运河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16年,在省旅游局、省人社厅举办的乡村美食大赛上,孔祥亚的九舟渔府获得了“金牌菜”一等奖,2017年,九舟渔府“鱼头饺子制作工艺”被宿迁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鱼头饺子”和皂河镇“船帮菜”“乾隆贡酥”等特色饮食文化一起被写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遗产保护规划中,和漕运文化、水神祭祀文化和清代帝王南巡文化一起成为新兴文旅项目。

  放眼宿迁大地,古老的大运河伴着一个又一个日出,穿过繁华的市井,这里曾孕育过西楚霸王项羽,也哺育过激战商场、称雄电商的京东之父刘强东,如今也滋养着越来越多的“孔祥亚们”,让这座城市碧绿鲜嫩,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 徐 宁

  本版供图:宿迁市委宣传部 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