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示范带
2018-05-30 17:0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方标军

  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和水利枢纽,大运河深刻影响了江苏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和交通路线。今天的大运河江苏段仍是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黄金水道。不仅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兼收并蓄、包容多样和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大运河江苏段也是大运河全线富有内涵特色的文化遗产带、具有观赏价值的文化景观带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带。

  江苏是全国首个提出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涵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范围,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省份。近两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布局。2015年9月,省政府召开江苏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中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行政区域。建议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8市人民政府。

  全面开展资源调研,研究出台《大运河江苏段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规划》。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运河遗产为核心,带动沿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对大运河江苏段主干河道和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和摸底,研究制定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总体规划,和江淮生态大走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建议借鉴新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旧貌换新颜的经验,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和沿线城市地域特色,达到“俯仰古今江苏文化精华”之效果。

  高标准建设扬州、苏州文化名城。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课题组提出可考虑选择北京、天津、洛阳、济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作为首批文化名城示范城市的建议,扬州、苏州两市要乘势而上,着力突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特色,用文化智慧让大运河“活”起来,在全国真正起示范带动作用。

  策划打造大运河文化活动品牌。发挥大运河申遗工程牵头城市所在省份影响,于明年上半年在扬州召开首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峰论坛,争取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办并永久落户于江苏。由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和沿线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节,待规模影响扩大后,可升格为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共同举办。同时策划组织江苏大运河文化海外展演、展览等活动。

  深化学术研究。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可考虑在扬州或苏州大学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所,对大运河文化做深入、系统研究,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设立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开发基金。作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大运河在新的历史时期承载着通航、景观和展示等功能。将大运河江苏段污染的水域恢复过来,将损毁的重要文化景观修复起来,将现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下来,以及发展大运河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均需要加大投入,建议省政府设立百亿以上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已有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等也需要切块扶持。

  制定《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条例》。作为大型的线形遗产,大运河的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需要国家层面的大规划,也需要沿线各地的大协作。建议江苏率先在省级层面研究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为国家最终出台《大运河保护条例》积累经验。

  (作者为省文化厅副厅长、研究馆员、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