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沈仁芳代表:奔忙田间地头,推动全国土壤普查
2022-03-07 16:2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 宣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计划利用4年时间普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而上次全国土壤普查,要追溯到43年前。多年来,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推动土壤普查“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土壤研究专家,他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完善“三普”工作方案。

我国先后于1958年和1979年开展全国土壤普查,对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国民吃饱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43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等都发生了巨变。“土壤资源家底不清、状况不明,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沈仁芳认为,土壤普查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战略、促进耕地产能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

沈仁芳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加剧,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功能失衡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严峻局面。“目前,我国城镇化加速占用优质耕地,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一,土壤养分严重富集,主要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个单位,新污染物风险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近年来,沈仁芳一直建议建立全国土壤普查和监控的工作机制与体制,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创新体系,强化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

多年来,南京土壤研究所掌握了多项土壤“硬核”改良和修复技术,并一直竭力推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沈仁芳解释,对土壤做全面“体检”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活。“检测整片土壤并不实际,所以取样点的选择非常有讲究,利用卫星图片等遥感资料和历史资料,可获得地面景观等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算法选定取样点,再派人工到现场取样,高效准确。”沈仁芳说,“有土壤普查和国土调查的经验成果作基础,教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工作队伍作支撑,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作助力,大家有信心做好‘三普’工作。”沈仁芳说,“三普”将在2025年完成,计划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等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