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扩内需提质量促消费 加快释放市场消费活力
2022-12-21 12:0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胡雅蓓 张为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的五项重要工作,列于首位的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扩内需、促消费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江苏出台了首部促进消费的重点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消费主导型社会。接下来,要通过扩内需、提质量、促消费,加快释放市场消费活力。

消费主导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消费市场回稳向好,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江苏省“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基本形成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最终消费率达到55%以上。按支出法计算,2020年江苏省最终消费4.97万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比48.4%。贸易单位数快速增长,2021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合计产业活动单位数为3.86万家,比上一年增长24.42%。

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品质全面提升。2021年,江苏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达到47498元。消费偏好呈现出结构性变化,消费品市场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为主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从消费数量为主向追求消费质量转变。

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网络消费占比提高。江苏充分发挥网络强省建设的领先优势,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一方面,网络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商贸零售企业从传统线下商超、线上电商平台,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趋势愈发明显。

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尚面临挑战

宏观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2020年以来消费市场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近来增速出现回落趋势,2022年1月至10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去年同期持平,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则分别下降了3.1%和4.3%。

中观商贸零售业发展持续承压。一方面,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及百货店等线下购物场所客流下降、部分门店停业和物流服务中断,导致商贸零售业的销售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疫情直接和间接增加了商贸零售业的用工、物流、配送、库存、运维等成本。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商贸零售业效益下滑,经营持续承压。

微观居民消费意愿有待提振。国内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已经传导至居民消费端,导致居民家庭存在弱预期弱消费倾向。从消费能力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作为收入主力的工资性收入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也略有下降。从消费意愿看,自2022年4月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消费信心亟待提振。

加快释放消费市场活力

一是激发消费市场潜能,拓展消费市场新空间。消费提质扩容,要针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因地制宜,激发消费市场恢复发展的新动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有效启动农村市场。支持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一个上行(农产品上行)”和“三个下沉(供应链下沉、物流配送下沉、商品和服务下沉)”。二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城市消费升级。加快促进城市中高端消费、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城市做强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形成一批引领创新生态、数字消费、新型消费,具有消费辐射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做大做强流通主体,建立完善数字化零供关系。江苏商贸零售业要苦练内功,在“人货场”的变革与重构中不断创新,在调整业务模式、优化品类结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探索创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建立完善全渠道、数字化、智能化的零供关系。鼓励商贸零售企业的供应链逆向整合。现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供应链竞争,鼓励商贸零售企业利用对渠道资源的控制力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和供应链话语权,实现对供应链的逆向整合。推进商贸零售企业网络化布局,最大限度打破商贸交易中的时空障碍。网络化布局可从组织内部网络化与组织外部网络化两方面入手。其中,内部网络化鼓励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而外部网络化则鼓励企业凭借深度分工的专业化、网络经济的规模化协同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新技术驱动下的商贸业态创新,多渠道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以5G、大数据、云计算为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加快商贸零售业数字化升级。在数字化系统搭建、风险大数据管理、数据化供应链、智慧物流与用户标签化、精细化、全生命周期运营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技术和新平台,做大做强流通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商贸零售企业。

三是改善消费市场预期,优化分配制度安排。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关键一环在于改变目前居民家庭消费预期转弱的突出矛盾,尽快提振微观市场主体对就业、收入、消费的信心。强调就业优先,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就业促进体系,全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实现就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正循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优化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营造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形成科学的税收和再分配机制。要特别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稳定低收入群体就业岗位,扩大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范围,加大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鼓励支持各地开展促消费活动,叠加派发消费代金券或消费补贴方式,多方合力刺激消费回暖,稳步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作者胡雅蓓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