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勇挑粮食安全大梁,建设粮食产业强省
2022-09-06 15:42: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大食物观转变、由重视产量到提升产能变革、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构建、推进“无形良田”建设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长期以来始终践行着粮食安全的重大担当。面对着粮食安全领域的新局势新挑战,江苏应以大食物观统筹粮食安全,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增产和增效并重,持续推进节粮减损,继续勇担时代重任,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一、新时代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到“大食物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观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农业发展阶段的演进上,从单纯依靠禾本科粮食作物的以粮为纲的小农业阶段,到追求综合发展面向市场的“大粮食观”的大农业阶段,再到新时代依靠食品技术革新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观”现代农业阶段;二是在消费结构的升级上,从强调消费足够主粮的“吃得饱”阶段,发展到主粮消费减少、肉蛋奶等蛋白质消费上升的“吃得好”阶段,再到今天重视食品安全、追求食物多样化的“吃得健康”阶段。伴随着农业发展阶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二)从单一市场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方面,在粮食进口数量上,粮食进口总量攀升。另一方面,在粮食进口结构上,非口粮产品占比较大。由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对饲料粮、副食产品需求的提高,而饲料粮、副食产品的进口更多依赖国际市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复、俄乌冲突、气候变化导致世界粮食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饲料粮、副食产品等过度依赖进口,加之进口渠道有限,国际粮食市场话语权较弱等问题都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

(三)从追求粮食产量到提升食品

产能第一,科技创新不足日益掣肘粮食产能提升。一方面,在生产工具上,我国农机的研发能力薄弱,农业机械偏向于传统化,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存在短板,区域化、标准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生产体系也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在生产对象上,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粮食产能的提升系于优良品种的研发。虽然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可以基本实现自给,但是我国种业整体竞争力不足,比如大豆和玉米,我国的单产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研发投入低、高端人才短缺等使得我国与国外种业巨头在育种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生产完全市场化导向导致了耕地“非粮化”。单纯市场调控资源配置的生产决策使得农民乃至当地政府更加倾向于配置生产资源于比较收益更高的其他农产品甚至非农产业生产,事实上改变了耕地的用途,限制了粮食生产潜力。第三,地力透支性使用,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当前的粮食增产,更多是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粮食生产较为粗放。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多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耕地不可持续利用基础上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产能。

(四)从开发“有形良田”到建设“无形良田”

如果说严格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建设“有形良田”,那么推进节粮减损则是建设“无形良田”。一方面,从粮食全产业链视角来看,我国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粮食产量的10%以上。在粮食储备体系上,市场资源相适应的储备体系还需加强建设,粮食储备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供需错配,最终造成粮食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在粮食消费风气上,传统“讲面子”、“好排场”,的粮食消费风气加剧了粮食消费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不利于培育“无形粮田”。

二.勇挑大梁,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江苏担当

(一)树立“大食物观”,统筹粮食安全江苏应在强调粮食安全的同时,把一切有营养、利健康的可食之物,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纳入考量并作出全面部署:一是重视非口粮产品生产。鉴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的需求节节攀升,带动着饲料粮需求的提高,江苏应寻求多元化的产品替代以弥补缺口。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等多种养殖。江苏作为沿海省份,海域滩涂面积大,同时江苏拥有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包括中国四大淡水湖中的两个。江苏应加大力度,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给潜力。并重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封闭的“三物”内循环系统,使多种养殖相互促进。三是推动粮食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江苏应不断完善食品标准评价体系,规范推广生产技术,制定以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投入品使用准则为主的国家标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制定出台促进农业品牌发展的奖励和保护政策,将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

(二)利用“两个市场”,开拓多种资源面对饲料粮和副食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江苏应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统筹利用各种资源,拓宽食物来源,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提高在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促进,调剂余缺。江苏还应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租赁、购买土地,合作共建等方式全方位开拓国外可利用资源,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打通新的食物供给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科技赋能粮食产业,增产与增效并重提高产能根本在于提高耕地质量,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总体战略是“藏粮于地”和“藏量于技”,重要法宝是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机制。这就要求:第一,在科技进步上:江苏应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并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有序提高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率和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第二,在机制保障上:江苏应继续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让市场调节价格、让需求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宏观调控,防止出现农地用途改变现象。第三,在耕地养护上:江苏应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耕地能抗自然灾害。引导各方面把提高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此外积极探索科学绿色生产方式,深挖农业的高效生态潜能,抓牢高效生态这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对耕地在“保护中利用”和“在利用中保护”紧密结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开发“无形良田”,保障粮食安全

“无形良田”的建设是一项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吹糠见米”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培育“无形良田”江苏需要:第一,在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上: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综合运用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为粮食全产业链提供服务。努力发挥发挥电商平台的渠道优势,优化国内运输、分销链条,减少粮食从农户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同时简化农产品的国际通关手续,构建更科学的通关管理机制,促进农产品减损。江苏应建设符合新发展格局的物资储备体系,不断推进保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提升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第二,在不良消费风气的变革上:江苏应持续加大宣传,在全民中树立起“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风气,还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粮食消费习惯,培育好“无形良田”。

李 宁: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

张为付: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