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进长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
2022-06-23 15:05:00  来源:南京日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长江流域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人口、经济总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全国的40%,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强化文化价值引领,构建长江文化产业带新发展格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长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引领“十四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规划统筹兼顾,推进长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用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眼光和思路,推动长江文化产业溯江而上开放发展,实现区域间协调联动发展,探索长江文化产业带一体化发展机制。一是建立长江文化产业发展磋商机制。探索共建长江文化产业带合作发展基金会,设立长江文化科技研发投资基金等专项母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支撑的文化与科技投融资体系,以金融资本为引导,带动区域间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流动。二是建立完善的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联动发展机制,提升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整体集聚水平和效应,充分释放示范省份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

创新引领方向,强化长江文化产业升级内生动力。长江文化产业带城市拥有全国40%以上的985、211院校,在高新科技与人力资本方面有显著优势。一是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企业创新梯队;建设以骨干文化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及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文化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积极顺应长江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机遇,加强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内部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融合。通过各种要素转化、渗透、提升,形成长江文化产业聚合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为长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三是提升文化科技成果创新转化能力,加强长江上中下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与协同发展,提高政企学研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能力。

纵深发展产业,构建长江文化产业带强产业链。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经济基础、要素禀赋、文化资源、功能定位等差异,为长江文化产业带未来提供巨大发展空间。一是切实发挥长江下游省市“领头羊”作用,依托科技、金融和人才方面优势,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推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高端创意研发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助力高附加值产业成长。二是不断夯实长江中游省市作为连接东西的桥梁作用,着重拓展文化产业业态链条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打造具有活力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三是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省市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激活文旅产业链条,深度开发高品质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专精特新”,保持多元化市场主体竞合活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多元性与合理竞争合作机制,是长江文化产业文化繁荣、创意涌现、科技发展的必要环境。一是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市场助攻,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因地制宜、革新先行,量身打造税收优惠、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配套支持政策,激活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二是打造长江文化产业集群区,吸引民营文化企业入驻,集聚更多社会优质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三是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通过省域之间的相互开放和竞争,形成长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统一市场,共建全领域跨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市场机制、有效竞争机制以及有为合作机制。

完善布局结构,促进长江文化产业带平衡发展。长江文化产业带区域间因经济基础、战略定位等原因存在管理模式的差异,有效配置区域特色资源、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成地区协同联动,对促进长江文化产业带平衡发展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一是合理、有序地引导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有序集聚。实现长江文化产业带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梯度开发,以及产业转移与错位发展,使得区域发展红利渐次焕发,形成点面结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调共享的文化产业集群。二是充分依据长江上中下游各省市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人力资本以及科技能力上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优化文化产业策略,同时加深东中西部省、市之间联系合作,实现差异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多元化、深层次合作模式和产业布局。

平衡供给和需求,提高长江文化产业带有效供给。文化产业与文化生活、创新创意和科学技术密切关联,具有精神消费、附加值高等特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来源。一是积极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向高文化内涵、高创新水平、高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二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文化等领域“补链”“扩链”“强链”,业态深度融合,盘活本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支持利用各地区存量土地、低效用地建设文化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夜间文化消费集聚区,开展基于艺术展览、节庆比赛和演出活动等文化消费活动。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政府主导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资源共享、创新溢出,为创意人群生产原创作品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作者为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